人口问题成为越来越多城市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除吉林外,已有30个省份公布2021年人口数据,其中有10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值,既包括上海、江苏这类东部沿海地区,也包括山西、重庆等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更面临着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常住人口双双负增长的困境。为解决人口难题,各地也在加速落地鼓励生育的政策措施,“三孩”政策效果将逐渐释放。
广东出生人口最多
从全国层面来看,2021年末人口为141260万人,同比增长4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同比下降1%。。具体到各省份,广东省人口出生最多。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12684万人,同比增长6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为118.31万人,出生率为9.35%。;死亡人口为61.12万人,死亡率为4.83%。;自然增长人口为57.19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52%。广东也成为2021年唯一全年出生人口在百万人以上的地区。
而在30个已公布人口数据的省份中,有10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包括黑龙江、辽宁、重庆、内蒙古、湖南、湖北、上海、江苏、河北和山西。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介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代表人口出生率下降和死亡率上升。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相对而言人口出生率会越低,而受到老龄化影响,死亡率增加,这就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
例如,重庆市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该市人口出生率继续走低,出生人口20.83万人,同比减少3.0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49%。,同比下降0.98%。。另外受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影响,去年全市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当年全市死亡人口25.81万人,较2020年增加1.18万人。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一降一增,直接导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下降态势。”重庆市统计局人士表示,去年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5%,比2020年下降1.32%。,比2010年下降4.32%。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除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收入增加、城市化率提升造成生育率降低外,短期内疫情这类特殊事件的影响,也降低了人们的生育意愿。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生育成本也比较高,比如房价、教育医疗,从生活压力的角度来考虑,会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东北人口困局待解
横向对比30个省份,东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偏低。黑龙江人口出生率为3.59%,死亡率为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辽宁全年出生人口20万人,出生率4.71%;死亡人口37.7万人,死亡率8.89%;人口自然增长率-4.18%。同时,黑龙江常住人口也呈现急剧减少的态势。2021年末常住总人口3125万人,同比减少46万人。
“东北地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口外流,由于人口外流,年轻人口减少,必然会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这是跟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密切相关的。”江瀚表示。
“东北原来贯彻计划生育是比较彻底的,总体来说,东北区域年轻人的总数相对比较少,种种原因导致东北经济形势不如其他地区,所以在东北继续工作生活的适龄家庭总体比例非常小,东北的老龄化率非常高。”王鹏说,“这些年,年轻人去外地打工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这也使得其常住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有所下降。”
在王鹏看来,要扭转当前的局面,需要振兴东北经济,包括优化营商环境、找准产业定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同时带动当地的财政税收增长,加强教育医疗、卫生保障等公共服务,把年轻人吸引回来。
二线城市跑赢一线城市
从城市角度来看,过去一年,二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量跑赢一线城市。“这属于一个新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以深圳和广州为例,2021年之前,深圳、广州长期位居城市常住人口增量榜前两位,但现在广州的人口增量位居第16位,深圳位居第21位。
数据显示,2021年末深圳常住人口数为1768.16万人,比2020年仅增加4.78万人,广州2021年新增常住人口7.03万人。
而去年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深圳过去十年(2010年至2020年)常住人口增加了713.6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平均每年增加70多万人;广州过去十年常住人口增加了597.7万人,位居全国第二,平均每年增加约60万人。
相较而言,二线城市尤其是武汉、成都、杭州、西安、南昌、长沙等省会城市,2021年仍有相当的人口增量。分析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流向,正在发生变化。
其中,武汉2021年常住人口增长120万,成都增长24.5万,杭州增长23.9万,而西安、南昌、长沙则分别增长20.3万、18万和17.8万。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一个城市的人口不可能永远高速增长下去,一线城市现在已经进入人口相对平衡的发展阶段,人口增速自然就会放缓。他举例说,像北京和上海就处于低增长或者负增长的阶段。
相对来说,二线城市或者新一线城市,正处于人口高速聚集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杭州、武汉、长沙、成都等城市。
牛凤瑞预计,未来几年这些城市都会处于人口高速聚集期,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会持续上升。“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也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个必然现象。”
也有分析认为,导致这种局面,诱因可能是疫情,但疫情只是加速了周期,并不是决定性因素,根本因素还是城市自身发展的结果。
虽然二线城市的经济实力、就业机会等较一线城市仍有较大差距,但随着二线城市的不断崛起,结合房价、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因素,二线省会城市,正成为当下不少年轻人的选择。
“三孩”政策逐步显效
针对我国人口形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表示,人口增长持续放缓是由于出生人口继续减少,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2021年15-49岁育龄妇女比2020年减少约500万人,其中21-35岁育龄妇女减少约300万人;二是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受生育观念转变、初婚初育年龄推迟(10年推迟约2岁)等多方面的影响,2021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
在江瀚看来,要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最需要做的是真正降低养育成本,特别是孩子的教育、抚养、医疗等配套措施要做好。
为提高生育率,2021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各地纷纷制定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
如黑龙江省在4月11日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住院分娩补助、0-36个月龄的婴幼儿家庭育儿补贴等方式,给予依法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子女家庭育儿补助,落实育儿补贴制度。
“三孩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今年1月1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从过去情况看,“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生育政策均取得积极成效,出生人口数量增加。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儿人口比2010年增加3000多万人,比重上升1.35%,主要是由于二孩生育政策促进了生育率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43%左右。
对于未来各项政策落地,王鹏建议,还可针对多孩家庭在公租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开设更多普惠性幼儿园,解决住房、教育成本问题。针对不同年龄,可以给予一定的优惠补贴。除了政府政策,还有一系列行业专业化机构的让利和保障措施要共同跟进,才能长期地解决人口问题。
来源:北京商报、中国新闻周刊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