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2点多,我收到了堂嫂一条长长的微信。
她女儿今年初二,两个人的关系最近愈发紧张。
母女俩平时说不了三句话,要么大吵一架,要么就是女儿单方面对她使用“冷暴力”。
这次,两个人也只是因为“睡前的一杯牛奶”,就闹得不欢而散。
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把台灯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内心还是焦躁得难以入眠。
她问我:
但是在侄女那边,我却听到了另一个版本:
侄女说:
“不是我不想好好跟她说,而是我真的很烦她动不动就讲那些大道理。
不顺着她的意就开始道德绑架,什么‘我是你妈,我都是为你好’。
放学回家稍微晚一点,就开始盘根问底,我说真话,她还不信。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
在她们身上,我看到很多父母和孩子的缩影。
很多父母和孩子沟通总结起来就两种方式:
要么审问,要么唠叨。
但孩子到了青春期,他们需要父母的引导,却不需要父母的质疑和说教。
英国牛津大学高级研究员约翰·克尔曼教授说:
“和青少年对话并不容易,这和朋友聊天不太一样。你要乐于退一步,跟着青少年的暗示走。”
想要和青春期的孩子“有话可说”,不妨用上这4个沟通法则:
1
自己人效应
心理学教授贺岭峰有个观点:
“家长要想多了解孩子,就得多暴露自己,家长暴露自己越多,孩子暴露自己也会越多。”
就像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和儿子谈早恋问题时,他上来就说:
一句话瞬间就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两人从父子,变成了哥们。
然后他才循循善诱地告诉儿子:
“早恋就像青苹果,好看但不好吃,这时产生的性冲动更多的是一种生理本能,不用害怕,也非常正常。”
这个时候,儿子自然而然就把他的话都听进心里。
在青春期孩子眼中,只有和他们始终站在一起的父母,才值得被信任。
这种沟通方式在心理学上叫做“自己人效应”。
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某一方面的同一类型的人。
“自己人效应”则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之前在网上就有家长问:青春期的孩子,要怎样才会好好地、主动地跟父母沟通?
有个回答说:
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欢听大道理。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接受我们的观点、态度和教育,首先要学会“加入”孩子的圈子,成为孩子的“闺蜜”或“哥儿们”。
-
适当“暴露自己”,比如当孩子叛逆时,多说“我曾经也和你一样...”
-
谈话时多用“我们...”,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指责和教训“你怎么又这样...”
-
学着对孩子学习以外的事情感兴趣,聊聊生活、朋友、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善于找共同话题。
当我们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获得孩子的信任和认同,成为孩子的“自己人”,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2
安全阀效应
女孩是一名读艺术专业的学生,爸爸妈妈总是担心她的将来,害怕她以后很难养活自己。
“你(以后)准备干嘛?毕业后你准备怎么养活自己?”
女儿明显抗拒妈妈带着质问语气的沟通,但她还是强忍着委屈,说自己找个有钱人当老公就好。
只是妈妈丝毫没有察觉到女儿的情绪不对,还嘲笑女儿:
“你能干成什么?你跟别人比啥都没有!还想嫁个有钱人?”
面对父母的指责、打压,女孩只能闭上了嘴,默默流泪,拒绝沟通。
纵观整个沟通过程,父母一步步把她的情绪逼到了崩溃。
“以说服对方为目的的沟通,哪怕看起来再心平气和,也很容易把人的情绪逼到死角。”
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都是出于关心和爱,但我们往往会忽略一点:
如果我们一味地说教,只会让沟通失衡,导致孩子不满情绪的产生。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消解,只会不断激化矛盾,然后在某一天爆发。
青春期的孩子虽然生理上已经有大人的样子,但是心理上并不成熟,加上体内激素的变化,很多时候他们都不懂如何疏导、发泄自己的情绪。
这个时候比起教育孩子,更重要的关注孩子的情绪问题。
③如果孩子不愿面对面沟通,我们可以给孩子写信或给孩子发微信,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永远都在。
等孩子把话说完了,感受到了你的支持,心理压力也就得到了释放。
北风胸有成竹,使劲吹起了刺骨的冷风,行人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紧了。
南风则是徐徐吹动温暖的风,行人觉得很暖和,纷纷开始脱掉大衣。
温和的沟通方式,永远比冷酷严肃的沟通更能被人们接受。
“你想法挺好的,但是我觉得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这里……”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高自尊高敏感的他们,比大人更难接受他人的批评指责。
某次家长会结束后,有位妈妈跟她抱怨说自己的女儿不好管教,整天回到家也不吭声,跟她说话也不搭理。
女儿这种态度让妈妈既恼怒,又束手无策,所以只好来求助她。
但在她的印象里,女孩是一个十分外向健谈的人,就连跟她这个班主任,也能有说有笑。
“她根本就不关心我,每次不是质问就是说教,我也很烦很气啊!”
成绩稍微考差一次,妈妈就说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没什么出路。
女孩虽然知道妈妈是为了她好,但是这种说话的方式和态度,真的让她十分抗拒。
倘若我们只会一味指责命令孩子,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让孩子化身“行动杠精”:
想要和孩子好好沟通,父母先要语气软,态度软,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当亲子关系和谐亲密,孩子才会愿意主动打开心房,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教育。
当有人从里面打完电话出来后,心理学家就抱着一堆书在那个人面前经过,并故意把书掉到地上。
当人们有一个好心情的时候,他们会透过“美好”来看这个世界,无论做什么都更积极、更主动。
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聊天时,明明没说什么过分的话,但是孩子却莫名其妙就发火,使得亲子间总是火花四溅。
孩子心情不好时,对什么都很消极,充满抵触,这时候父母硬要和他讲道理,只会让孩子觉得烦闷和抗拒。
孩子心情好时,他会觉得无比轻松愉悦,这时候父母只要不泼冷水,孩子大概率都能把话听进去。
《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说话》一书中就写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妈妈,发现女儿回到家就把书包扔到一边,脸色很臭,整个人看起来特别暴躁。
她想知道女儿发生什么事,想和女儿聊聊,所以她把女儿喊了过来。
而是先跟女儿开了一些小玩笑,把女儿逗笑了再和她聊天。
如果女儿实在没有什么心情,她就会等女儿心情好了,脸上有笑容了再和她沟通。
这就是因为人心情好的时候,很多不想做的事、不想听的话,他们也会选择接受。
想要孩子好好说,好好听,父母要学着看孩子的“脸色”。
当我们发现孩子板着脸或满脸忧愁的时候,不要张口就质问,轻声问一句“你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吗?”就好了。
当我们看到孩子满脸喜色,我们也不要给孩子泼冷水,可以笑着调侃“这么开心,也跟我说说让我开心开心吧!”
作家麦家曾经说,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陪伴一头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更需要我们调整心态,改变认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容忍,多一点让步。
不要因为孩子的沉默就步步紧逼,也不要因为孩子的暴躁而破口大骂。
在人生最摇摆不定的这几年,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无话不谈的朋友。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