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朋友吃饭,聊起现在的孩子到底苦不苦的话题。
我们几个妈妈都觉得,现在孩子物质生活上,是最幸福的一代,但是也确实苦。
那么大点的孩子,每天学习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睡觉都要抢时间,比996的成年人还累。
而且很多孩子的“苦”,吃得有点乱套。
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该吃的苦没吃够,导致孩子失去了磨练的机会。不该吃的苦又吃多了,导致孩子的生命力被消磨。
不要让孩子吃无谓的
“皮肉之苦”
提起吃错苦,我就想起前几天夏至将至的时候,我一个亲戚带着他6岁大的女儿参加了一个徒步沙漠训练营。
全程30公里,这期间亲戚不抱女儿,不准她哭鼻子,并要求她自己走完全程。
这种高温高湿的天气下完成徒步,不要说6岁的小孩子了,就连大人都经不起这样的考验。
她女儿忍着痛和泪,自己走完全程,后果却是满脚底的大血泡和全身大面积灼伤。
亲戚说是想锻炼女儿的意志。但是我听后非常后怕,万一孩子身体承受不住,可能是要有大危险的。
这种过度的训练,除了会给孩子带来皮肉之苦、身体之伤外,其余收获甚少。
当父母强行要求孩子受“皮肉之苦”时,极有可能会忽略掉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会破坏到孩子的安全感。
刻意制造出来的“苦难”,反而对孩子是种身心伤害。
其实我们让孩子“吃苦”的终极目的,远不是让他尝尽苦难滋味,而是锻炼孩子有忍受不被理解的孤独和寂寞,并为自己的理想长期坚持下去的能力。
记得这个初心,才不会让孩子受“没用”的苦。
不要让孩子
受“精神之苦”的折磨
我们说的“吃苦”,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看得见的,吃糠咽菜、缺衣少穿、疾病缠身……
还有一种苦,很难被看见的,那是一种心理上的苦。
我家邻居孩子就是一个这种心里苦的“受害者”。
这个小孩儿起初写作业非常快,别人用3个小时完成的作业,他1个小时就能搞定。写完之后孩子本想下楼玩一会,却被妈妈阻拦了。
妈妈一看,效率挺高呀,再来做一套卷子,小孩又很快写完了。
妈妈会觉得:哟,还是这么快!来,再来做2套模拟题。
结果不到2个月时间,孩子写作业就变得非常拖拉了。
孩子心里清楚——我写的快也没个好,你也不让我放松一下,为什么我还要那么高效的完成作业啊?
所以开始磨洋工,比别的同学完成作业还要晚,一点点作业经常要拖到晚上11点才写完。
后来,无论是写作业还是干别的,都出现了拖沓现象。明明是个高效的孩子,结果被虎妈活生生给整成了拖延症儿童……
当孩子感到的是家长无尽的要求,丝毫感受不到成就感和“我说了算”的控制感时,他的内驱力就会下降,从而采用拖延的方式默默抵抗。
父母给孩子刻意制造的精神之苦,让他没了高效,没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甚至连亲子关系都受到了影响。也许,这真是适得其反了!
不要替孩子吃
“承担责任的苦”
在“吃苦教育”中,我们家长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第一个就是上面讲的,不该让孩子吃的两种苦,瞎让孩子吃。
再有个误区,就是该让孩子吃的两种苦,家长替孩子吃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父母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和引导。
我的一个有15年心理咨询经验的咨询师朋友,曾说过很多孩子喜欢推卸责任,往往是因为父母不让孩子吃“承担责任的苦”造成的。
她还分享过一个心理咨询案例,女孩向她讲起了自己的父亲。
女孩说,“小时候有段时间我学习成绩特别好,年级排名不出前三,那时候我父亲开家长会特别带劲儿,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
他向前来取经的家长传授教子经验,当我被标榜为‘别人家孩子’,他被夸赞为‘教子有方’时,我父亲的虚荣心爆棚。
但后来到了初二,考试难度提高了,我的成绩下滑成了中等生,于是父亲便找各种借口和理由,不再参加我的家长会。”
通过描述,朋友发现女孩的父亲是个只愿享有荣誉,不愿承担责任的人。
为了验证这一点,朋友追问女孩:你父亲是什么职位?
女孩回答:他在机关快呆了20年,什么官衔都没有。换过几任上司,也没遇到伯乐,这些领导不识千里马,我都替父亲感到憋屈!
“在你看来,父亲有什么过人之处吗?”朋友继续问她。
女孩说:我最佩服父亲在体制内的生存之道。因为每次遇到麻烦,他都能躲过一劫,看别人遭殃,自己却化险为夷。我真是对父亲佩服的不得了!
至此,朋友发现了症结所在!
女孩父亲整天都想着如何逃避责任,领导怎么可能重用提拔他?万一以后有更大的责任呢?
可女儿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把父亲不得重用一事归结为领导不识才。
如果,父母为孩子逃避责任提供了榜样,孩子就会无意识模仿。
父母一贯的推卸责任,孩子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容易造就自私的性格,往往缺乏同理心,做事也不计后果,随心所欲。
有句话说的有道理: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他的世界只装的下自己。
如此长大的孩子,人缘往往比较差,不受欢迎。
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没吃过“承担责任”之苦的孩子,又怎能获得成功呢?
所以,不想让孩子长大“讨人嫌”,父母就不能成为孩子推卸责任的“帮凶”。
不要替孩子吃“生活的苦”
我们常常会说一些任性的孩子是“娇生惯养”、“温室里的花朵”。
其实这两句话确实说出了这些孩子变成这样的根源,是父母把孩子面对风雨的机会人为的阻断了。
孩子没有见过真实的生活,没有受过生活的苦,自然不会有面对的能力。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山西有位护士妈妈奋战在抗疫一线,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她10岁的孩子打赏主播近10万元。
这些钱差不多是全家一年的收入,就这样被孩子一时兴起挥霍而空。
在护士妈妈的多方呼吁下,平台终于答应全额退款。
可孩子却炸了毛:坚决不行!给出去的钱,要回来多没面子!
简直奇葩至极!
现在很多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源于父母为孩子所有事项的大包大揽,让孩子非常邋遢懒惰,变得没有生活甚至是生存的能力。
之前还有过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位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成大,待到他大学毕业后孩子找了工作。
可每干不到3个月,儿子就主动递交辞呈,并抱怨说:
工作内容太多,每天起早贪黑,加班熬夜,太苦,太累,我承受不来。
一晃五年的时间过去了,儿子依旧辞职在家,要么每天打打网游,要么就用家里不多的积蓄大手大脚花天酒地。
面对妈妈的嗔怪,他却理直气壮的指责妈妈:不能养我一辈子,为何当初娇惯我?
新闻播出后,正是这一句反问,让很多家长陷入了沉思,自己家里有没有这样潜在的危机?
所以,父母还是需要让孩子见见什么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从小把他宠进蜜罐里。
过去有句老话“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讲的就是,孩子从小要吃点儿苦,遇到些困难,是好事。
5
常言道,“父母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
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养废,但你总让孩子吃那些不该吃的苦,给他制造困难,他就会变得不自信,效率低下,长期摆烂都是有可能的。
如果你常打断孩子生命历程中必经的那些困难,孩子就形成不了“我行”的信念,在未来,他的逆商不够,很容易被打垮。
所以我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定要辩证来看。
需要吃的苦,是指孩子生命历程中原本就会经历的苦难,而不是家长生搬硬套给创造出来的苦难!
所谓吃苦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吃糠咽菜,受冻挨饿,摧残体力。它的重点在于,通过吃苦,深刻理解生活中的哲理。
来源:知心教师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