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教师技能||如何对待幼儿怕输现象?
如何对待幼儿怕输现象案例:中班的小汪老师班上有一男孩子嘉嘉,嘉嘉的家庭条件很好,爷爷是某局局长,但他的家人一点架子都没有,而嘉嘉性格也较为外向,小朋友们也很喜欢他。
这段时间,小汪老师发现嘉嘉在活动方面有些异常。在游戏开始时经常喊累。
这天,孩子们刚做完手工,小汪老师带着他们来到户外玩游戏《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还没有开始,嘉嘉又跑来了:“老师,我累了。”“好吧,那你在旁边休息一会儿吧。”过了一会儿,小汪老师又叫嘉嘉来玩游戏。但小汪老师发现,嘉嘉总是躲在队伍的最后面,且似乎带有些紧张的表情…之后,小汪老师对嘉嘉的游戏情况进行了观察。
她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当游戏涉及输赢结果时,嘉嘉总喊累不参与游戏,但若游戏没有输赢之分时,若游戏《拔萝卜》、《大风和树叶》等,嘉嘉却玩得极为投入。
在上述案例中,明显的,嘉嘉属于怕输的孩子。这些孩子典型的表现主要为:害怕自己会输,当遇到自己有可能会输的活动时,会回避活动。幼儿怕输的心理会让他们回避自己不擅长的活动,而只参与自己的优势项目活动,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那么,对这些怕输的幼儿,教师该如何干预?
1.
帮助幼儿学会宣泄输时的消极情绪即使是幼儿,在竞赛中作为输了的一方,多多少少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
这种消极情绪的若能得到宣泄,则能减轻幼儿对比赛结果的担忧,并能较坦然地面对输的结局。因为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易使幼儿产生消极的心境,心境具有持久性和渲染性,它使幼儿在这段时间内所看到的一切都带有忧伤的色彩,包括对整个比赛的看法。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幼儿学会宣泄输时的消极情绪。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善于观察。情绪虽然是主体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态度,但情绪在个体身上却往往以面部语言和身体姿态表现出来,可以说,幼儿是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情绪的,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并解释着他们的表情,直接了解他们活动中的情绪体验。如教师若细心的话,就可以发现,很多孩子在比赛中输了的话,他们往往对同伴的招呼不予理会或是冲着同伴发火,这正是幼儿消极情绪的表现。但教师发现了幼儿的消极情绪后,还要善于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对于那些爱倾诉的幼儿,教师往往使用“我正在听”、“你能告诉我吗”之类的语言引导幼儿学会倾诉,对于那些自尊易受伤害的幼儿,教师更多的是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用眼神、肢体语言等传达自己对他们的肯定,保护幼儿的自尊。
2.在竞赛活动中,保护输的一方的自尊心在很多时候,当幼儿在竞赛中输了的时候,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些孩子进行嘲讽。教师是幼儿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他人,教师对幼儿输赢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幼儿对输赢的看法,一旦教师嘲讽这些输了的孩子,直接会加剧他们怕输的心理。所以,在竞赛性活动中,教师的赞扬不能只给了那些赢了的幼儿,还应同伴给予那些输了的孩子,不管是在语言上还是在行动上,如冲着输了幼儿点点头,告诉他们教师也发现了他们很努力,有进步,也可以摸摸他们的头,让他们知道老师并没有责备他们。可以说,对于大多数幼儿而言,怕输是缘于过于害怕自尊受到伤害。当不断落败时,教师与同伴的嘲笑或是沉默都易使他们失去自信心,并不愿参加类似的活动。而维护幼儿的自尊要求教师能细心地观察幼儿的进步,在日常活动中肯定他们的闪光点,维护他们在集体中的积极影响,尽量消除他们对输的结果的惧怕与担忧。
3.教师引导幼儿正确对待输的结果对于很多幼儿而言,过于怕输是因为生活中没有过输的体验。在上述案例中,小汪老师发现了嘉嘉怕输的心理后,对他进行了家访,在家访中,教师了解到,家里人平时都很迁就嘉嘉,每次和嘉嘉比赛,大人总要故意输给孩子,可以说,嘉嘉在家里从来没有过输的体验。其实,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之一。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的交往、游戏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孩子自尊心的维护而过于迁就孩子,他们往往过多地故意输给孩子,保持孩子愉悦的心境。然而,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幼儿缺乏正常的输的体验,久而久之,幼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过高的评估。一旦他们步出家庭进入幼儿园,步入同伴的群体,他们在与同伴的竞争中就难以接受自己输了的结果。这些幼儿因此有可能会对赢的同伴采取语言或行动上的攻击,也有可能回避同伴的关心。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易加剧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困难,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因此,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应能和家长进行沟通,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顺其自然,孩子该输时就让他体验输的体验。让孩子理解到,输是正常的事情。
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围着一个孩子转,为了让孩子高兴,迁就孩子,导致部分孩子过高地评价自己。但自己输了的时候,他们有可能会质疑自己的能力。幼儿的需要是复杂的,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自尊的需要会日益突出,他们要求自己在团体中有一定的地位、名誉、成就,并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因此,比赛中,输与赢对很多幼儿而言就变得很重要了。因此,教师首先采用各种方式让幼儿理解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输的体验。如有些教师会和孩子聊天,让孩子知道即使是老师,以前也有过输的经历。其次,引导幼儿对输的结果进行正确归因。如若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受挫,且对活动的归因不当,把失败归于自己能力的不足时,会使幼儿质疑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回避类似的活动。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归因引导应有一定的引导策略,孩子输了的时候,不出现“都是因为你笨”之类的评价,避免幼儿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差等内部因素,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分析自己的能力、任务的难度、客观环境等,客观地进行归因。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