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各大城市的民办园都在下沉做托班,上海、杭州等地的公办园也全面开放了托班招生。有的幼儿园的托班和小班在课程、环境、时间安排上几乎是一样的,老师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托育培训,这样做的背后是忽视了托班和小班的差别,认为带托班和带小班没有多大区别,无非是内容简化一下。
我们想知道托班和小班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幼儿园老师在刚刚带托班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由此,我们采访了三位集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于一身的托班老师/管理者,畅谈托班和小班在保育、课程、环境等方面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韩绯
萧山星原幼儿园创始人,曾从医20余年
首批杭州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专家库入库专家、国家高级育婴师、浙江省育婴师考评员
2008年宋庆龄幼儿教育奖获得者
《托班教材教法》及《“回应式”婴幼儿教保课程:基于儿童发展和心理需求双视角》受邀编写者
首先,3岁以上和3岁以下的孩子的大脑发展是不一样的。3岁以前,孩子的大脑神经细胞突触之间正在产生大量的经验,是大量动脑和巩固经验的阶段。
如果把3-4岁的课程用在2-3岁的孩子身上,可能会造成“提前用脑”的现象。2-3岁的孩子还需要大量的感官感知的经验,如果这个时候提前教给他各个领域认知性的内容,就是在提前巩固他的经验,导致他错过了很多感官学习的机会。
比如2-3岁的孩子对于细小事物是特别敏感的,他能看到一个大人看不到的细小的虫子,他需要在大自然中充分动用他的感官。在托班要多给孩子提供感官活动、户外活动、自由活动。
除此之外,托班的课程要注重重复性。越小的孩子越喜欢重复,他们喜欢在熟悉的东西当中去找那些不一样的东西,在重复中获得经验和满足感。比如读《好饿好饿的毛毛虫》绘本,可以读一个星期、两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每一次读,他吸收的东西都不一样。托班不能像小中大班的课程那样,每天就如同流水一样,就流过去了,一定要重复。
在托班的环境设计方面,要需要有家的感觉。像家里一样的温馨,比如说有镜子、沙发、床。对于托班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让他建立安全感、归属感,不能让他进入班级以后感受到和家里的差别太大了。
在保育方面,托班的孩子从“婴儿”“学步儿”成长为“幼儿”,处于一个“半独立到独立”的过渡期。三岁之前,孩子从“宫内”与母亲连接,来到“宫外”独立控制身体,无论是吃饭也好,睡觉也好,大小便也好,都还在一个过渡期。此时,每个孩子的身体系统、秩序感的建立都还处在不同的建构阶段。所以,每个孩子个体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非常需要有他个体的程序,而不是像小班那样,老师一说“小便了”,然后大家都去排队小便。
孩子先控制自己的身体,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用完全统一的一日流程去带不一样的托班孩子,会破坏他身体的秩序感的形成,也会影响日后规则意识到自然形成,即会破坏从“身体的秩序”到“环境中的秩序”的形成过程。
胡江波
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学前教育系博士、荣誉研究员
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
曾任悉尼托幼一体化园所管理者
托班的孩子需要的课程是零散的、细碎的、随机的,越小的孩子的这种倾向就越明显。越大的孩子,课程的结构化的分量会增强,因为他的专注力、合作能力都在加强。
所以做托班的课程时,你可以做主题,但是主题没必要深挖很久,也深挖不下去,更多的是可能是无主题的状态,针对每个小孩的特点,随机给予支持。但这也要有个课程的组织形式,我对它的比喻就像是一个“中药铺”,各种活动就像是存在小柜子里的“药材”,艺术活动是“当归”,精细动作活动是“黄芪”……它们有不同的疗效(功能),我们再针对每个小孩的需要去组合、去支持他们。
托班的课程迥异于我们使用了数十年的主题主导课程,要警惕用小班的课程传统去要求托班老师。
范忆
在早期教育领域学习、工作/探索40余年
当过大学老师,做过幼儿教师,管理过保教机构,开办过亲子课堂
参与翻译出版了《认识婴幼儿的游戏图式一图式背后的秘密》和《与我心灵共舞—满足婴幼儿的成长需求:安全感,被爱和被尊重》
从小班到托班,最需要儿童观和课程观的改变。
如果认为小班的孩子的需求之间只是数字、大小上的差异,比如小班6个区域,那托班就4个吧;小班活动25分钟,那托班就10分钟;托班的积木更大一点,绘本文字更简单一点……这种想法考虑到了年龄的差异,但没有意识到3岁其实是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分水岭,这是人类自然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大班5-6岁孩子可能在几个月内不一定能看到明显的变化。但在3岁以前,儿童的发展速度和变化特别快,比如他们上一周还只会说两个字的电报句,下一周突然就会说一个句子了。3岁之前不仅是大脑发育最快的阶段,身高、体重、样貌也是变化很大的时候。
这些发展的差异决定了孩子需求的差异。比如有的孩子进了托班一天要睡两觉,他撑不住。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作息时间表,11点一起吃饭,估计他坐在椅子上就睡着了。他的需求决定了他的生活规律,不是我们外在能够控制的。
托班老师尊重发展需求的差异,跟着孩子的需求和节奏走,其实是在与孩子的整个生命“共舞”,否则就会出现好多问题。比如说孩子不听指令,不按照我们要求做,叫他睡,不睡;叫他吃,不吃。之所以遇到这些困难,就是因为管理者/老师没有理解到孩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需求,没有办法跟他协作、共舞。
与小班不同的是,婴幼儿的生活就是托育课程的内容,不是老师包办照顾孩子,也不是发布指令让孩子去上厕所喝水,而是在于老师和孩子的互动过程,比如换尿布、如厕,每时每刻都是孩子学习的过程,不能说这些就不是课程,不是只有教孩子1234、ABCD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才是课程。
除了生活,孩子自主的游戏、自主的活动,也是托班很重要的课程。托班孩子可能不会像幼儿园孩子那样沉浸在游戏创造中,他可能就是跟着一个熟悉的成人,在旁边观察,模仿他做的一切。这也是一个自己选择的自主活动。
在托班里,专门的学习计划或自发的各种互动中,成人和婴幼儿的关系都要体现3R——关系(relationship)、尊重(respect)、回应(respond)。托育课程的实质是“聚焦于成人如何与婴幼儿互动,如何建立关系”——以尊重和关爱来回应孩子的邀请。
其中最关键的要点就是“回应性照护”。什么是“回应性照护”?我们先从“非回应性照护”说起。
有一个常见的场景,就是一些托班的孩子还需要喂饭,可能一个老师要同时喂两三个孩子。如果其中有一个孩子在哭,老师依然把勺子伸进他的嘴里,这就是“非回应性照护”。
如果此时老师把勺子放下来,去了解这个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可能是累了、困了?然后再满足他的需求,这就是“回应性照护”。
如果我们认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规律,都有个体的生理需求,那就那就要给托班的孩子提供回应性照护,去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有的孩子11点就很困了、想睡觉了,有的孩子睡觉还需要大人抱着,或是需要安抚物。越小的孩子,个体的需求差异就越大,越需要回应性的照护。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