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怎样实施(之五)“五指活动”与"均衡发展"
在“活教育”教学中,“游戏”或“自主游戏”不过是实施、实现教学活动内容、目标的过程、状态、过程;更不是失序、随意的“潜能”释放,而是有系统、有组织的儿童活动,其目的是“儿童的完整生活”或“儿童的均衡发展”,即"五指活动"。
"五指活动”是"活教育”教学体系的核心。所谓"五指’包括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五种活动,如同一个手掌的五根指头,由筋肉神经连接,相互关联,不能分开,其强调由"中心活动''所引发各教学内容之间是融合的、连动的,而不是各自独立、分隔的。也可以说,由一个或若干"中心活动“出发,儿童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向该"活动"进程以各领域内容、目标取向延伸、发展,并与其他相关内容相融合。在活动中,儿童得到以下方面的发展(评价):直接的研究,均衡的发展,自动的观察,精密的研究。
教师应有的态度、方式:积极的鼓励,具体的比较,分组研究,集体的竞赛。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与儿童站在同一立场,并作为同伴、领袖与儿童打成一片,在"相融''状态下,将儿童的兴趣、关注、动作、表达等引向各生活”内容"单元”,以使儿童发展取向,其趋势与进程也可得以把握,不致偏离目标或失序。
在陈鹤琴教育学说体系中,"五指活动"由"单元教学"(设计教学)与"中心活动"发展而来,反映出陈鹤琴对于幼儿园教学活动与课程论的发展,即从"教师"到"儿童",从"教学做合一"到"儿童完整生活",从而使儿童教育及其过程升华至新的境界,同时也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诠释。
现代儿童教育潮流,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制度对于儿童教育性质、主体与形式、过程的观念。陈鹤琴"活教育"学说以"五指活动"方式呈现,将儿童与儿童生活作为儿童教育的起点,其目标不仅在于形成儿童完整的生活,更在于儿童生活的发展,以形成社会的新生力量,实现改造社会,培养"现代中国人”理想,体现中国老一辈现代教育家的境界,即"教育家精神。"
站在陈鹤琴"活教育”学说的视角看待现在流行的各种儿童教育与幼儿园课程观点,可以明显感到了在教育境界、追求方面,陈鹤琴等中国老一辈教育家的站位更高,视野更宽,并不将儿童教育及幼儿园课程仅止步于如"游戏"或"个体儿童发展"或某方面认知、技艺能力或看似热闹的游戏、活动现场。
然而,如果了解或学习过"活教育"学说"三大目标"与"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四步骤"以后,或许会使许多人们有所对比与感想。
至于在一些"内行”人们眼中,对于包括"活教育"在内"中国化"教育理论采取了一种"轻视”态度,而热捧许多国外的教育理论、学说,并不专注于“研究"与学理分析,而是忙于充任其代言人角色,或打出招幌、开辟“试验田”。这些现象与陶行知陈鹤琴先生当年批评"外国化”倾向、"拉洋车”颇有相似之处,即"异曲同工”。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