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游戏有 “特殊身份”?——“游戏”与“幼儿园游戏” 的区别你知道吗?

游戏有特殊身份——“游戏幼儿园游戏的区别你知道吗?

 

鲁迅先生曾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真的理解游戏吗?步入幼儿园,常常能看到孩子们沉浸在游戏之中,但我们是否思考过,这里的游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游戏是否相同呢?我们不禁要问,“游戏” 与 “幼儿园游戏” 究竟有何差异?幼儿园游戏是否具有独特的 “特殊身份” 呢?这是每一位幼儿园园长和教师都需要深入思索的问题。

 

二、游戏概念的多面性与复杂性

游戏,绝非一个简单的概念。

从学术层面来看,它是众多学科研究的焦点,诸如哲学、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都对其有所涉及。然而,正因为涉及的学科众多,每个学科对游戏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为游戏下一个普遍适用的科学定义变得极为困难。

而且,不同学科对游戏的分类也是各式各样。在日常生活中提及游戏时,我们会发现它在不同的情境下,内涵和外延都存在差异。

 

例如,当看到一个中班的小女孩在操场上用积木垒墙,此时的 “游戏” 就是一个单独概念,特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个别事件。而当聆听一位游戏专家讲解游戏理论时,这里的 “游戏” 就变成了一个普遍概念,它所涵盖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众多事物。

专家会告知我们,所有符合内在动机、自主活动、表现已有经验、重过程轻结果、虚构性、趋乐性这些特点的活动都可被称为游戏。

 

对于学前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经常提到的 “游戏” 概念,更多的是集合概念。集合概念反映的是由许多事物作为部分有机组成的集合体,而集合体的部分并不一定需要具备集合体的特有属性。

 

三、游戏幼儿园游戏的混淆及其不良影响

(一)概念的混淆

令人忧虑的是,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游戏专家,都混淆了普遍概念和集合概念的关系,错误地认为 “幼儿园游戏” 和 “游戏” 是一样的普遍概念。于是,他们要求幼儿园游戏也必须符合上述六个特点,符合这些特点的游戏被称为自主游戏,甚至还被赞誉为 “真游戏”。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研读经典游戏理论的教科书就会发现,符合这六个特点的游戏,描述的往往是在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性游戏行为,这种行为在哺乳动物和婴幼儿身上都可能出现。在幼儿园里,这种动物性的游戏行为只有在教师视线范围之外,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才会存在。

 

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有着明确的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所以,幼儿园游戏应该是幼儿在社会条件下的教育性行为,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游戏有着本质的区别。

从概念的角度来讲,“游戏” 是 “幼儿园游戏” 的上位概念,“幼儿园游戏” 是 “游戏” 的下位概念。这意味着 “游戏” 的外延更广,而 “幼儿园游戏” 的内涵则更为丰富。

 

(二)不良影响

这种概念的混淆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比如,在我国的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着游戏和课程双核心的现状。一方面,游戏按照前面提到的 “六特点” 以动物性行为的方式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另一方面,课程则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通过教学的形式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游戏很难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也难以得到克服。

有些地方在处理游戏和课程的关系时,采取了一些不合理的做法。比如,把游戏单列出来,使其脱离生活、运动和课程,然后又为了落实 “基本活动”,提出生活、运动、学习要实行 “游戏化”。但由于对 “游戏” 和 “游戏化” 的概念理解不清晰,导致教师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课程的预设和生成、低结构和高结构这些问题上,无法真正实现教育的优化

 

还有些地方过于强调自主游戏,虽然形成了看似热闹的游戏场面,摆脱了教师对游戏的高度控制,但由于过分强调教师不介入、不参与,结果导致游戏反过来控制了教师,教师失去了在游戏中与幼儿互动的机会。而我们都知道,游戏中的师幼互动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一旦失去了这个环节,就等于失去了宝贵的教育契机。

 

四、游戏课程化:

基于正确区分的探索与实践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游戏课程化的理念。

游戏课程化的理论建构是建立在对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我们从这三个学科中找到了三个重要的基点:首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这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其次,游戏和学习是等同的,儿童在游戏中能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最后,游戏是儿童的权利,我们应该尊重儿童游戏的权利。

基于这三个基点,我们建立了一个假设:幼儿园游戏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我们要努力实现游戏手段与目的的统一,这也是游戏课程化的理论核心。

在幼儿园的实际活动中,我们可以把幼儿园游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儿童自己发起、自导自游、自始至终的游戏活动,我们称之为自主游戏。另一类则是蕴含着教育意图的游戏,我们称之为工具性游戏。工具性游戏又包括成人发起和幼儿主导的合作游戏、儿童发起和成人主导的指导游戏、由成人发起并主导幼儿以活动方式参与并能自主活动的教学游戏。

这两类游戏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不断相互转换的连续体。游戏课程化就是从儿童的游戏出发,无论是自主游戏还是工具性游戏,我们都要及时把握儿童学习的生长点。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引导和建构新的游戏,从而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链条,我们可以用 P to P(即 “From a Play to a New Play”)来形象地表达它,也就是从一个游戏到一个新游戏,不断循环,不断提升。

时至今日,游戏课程化的理念已经受到了学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和探讨,并且在各地的很多幼儿园中得到了主动接纳和积极践行。我们关于游戏课程化的论著,包括论文集和践行路径分析也即将面世。这些成果都是在我们正确区分了 “游戏” 与 “幼儿园游戏” 的区别之后才得以实现的。

 

综上所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概念的混淆,正确地认识幼儿园游戏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