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回顾环节的突出问题
在生成课程以及自主游戏风靡全国的背景下,有必要提醒幼儿园教师重视课程以及游戏回顾的重要性,更为关键的是要纠正一些不当的方式。当下的回顾环节普遍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是,幼儿游戏后表征占用大量的时间,教师机械地记录,将表征、一对一倾听视为回顾。
这种回顾,就个人看到的而言,多数是低质量的回顾,当然不乏个别高质量的表征。看一下幼儿的表征纸就不难发现,很多幼儿在“瞎画”,也画不明白,多数的表征只是在讲述之前做了什么,没有什么“含金量”。这种回顾占用了幼儿以及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仅耽误了幼儿的发展,更是让教师的专业性大打折扣,难怪很多人讽刺性地说:“现在幼儿教师很好做,只要会写字就行了,幼儿表征完,你边听边写呗!”
二是,教师不知道回顾什么,回顾没有重点,流于形式,回顾环节变成了作品轮流展示,或者是幼儿活动过程轮流介绍,此环节变成了“你说、他说,幼儿轮流说”的流水账。
教师每次回顾的点过于口水化,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做什么,回顾无法突出幼儿发展面临的核心经验,回顾的内容没有含金量。出现这种现象的很大原因是幼儿园只有自主游戏没了课程。自主游戏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前期教师还能抓到一些回顾的点,后期因为游戏玩法、材料等限制,很难有太多新的点去回顾。所以做自主游戏的园所,虽然现场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很多教师在回顾时抓不到点,这是正常现象。责任不在教师,而是园所的课程与游戏出了问题。
课程(我指的课程是大概念,包括游戏,但是不局限游戏)除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之外,往往也会突出教师的参与,教师会以暗线/明线的形式,以课程为载体(也包括“玩中学”的游戏,不局限游戏,比如“做中学”的活动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幼儿活动广度、深度的发展。因为有了课程的加持,有了教师的鹰架,所以幼儿的活动在内容的广度上、活动的深度上有了更多可以捕捉的点。
三是,教师回顾的点较为固定,尤其是做室内外自主游戏的园所,因为材料每学期相对固定,所以可回顾的点也比较固定,偏科学领域、安全问题的回顾偏多,幼儿的全面发展很难落实。
游戏是广泛的概念,游戏的类型是多样的,然而现在的自主游戏似乎被窄化,建构类游戏大行其道,其他类游戏的空间被挤压。语言类游戏、音乐类游戏、美术绘画类活动、科学实验类活动、角色表演类游戏等似乎在销声匿迹,亦或是所剩不多。这也是导致回顾环节,教师很难抓到点以及回顾的点比较固化的原因之一,因为活动的类型被窄化了。
自主游戏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因为自主游戏而排斥其他类活动,尤其是教师预设的一些活动还是有很大存在的必要性的,很多关键经验以及教育内容不是自主游戏所能全部覆盖到的。
我们需要尊重幼儿,相信其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幼儿的能力。幼儿的能力再强,能强过大学生、研究生吗?研究生尚且需要导师的指导,何况是3-6岁的幼儿。当下自主游戏过于强调放手,放手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前提是不能没有了教师的“教育”。
02
教师如何做好回顾环节?
如下提供两个鲜活的、优秀的回顾案例,来自北京市延庆区第七幼儿园,这两个回顾的案例具有以下特点:开门见山,直奔要点,干脆利索;重点突出,要点明确,教育性鲜明,支持幼儿进一步发展;教师主导,幼儿参与,思维碰撞。最后会附上回顾的10大要点。
■大班课程与游戏回顾案例:
今天上午的活动是“乒乓球的多样玩法”。活动伊始,程老师拿出材料,与孩子们共同探讨如何玩乒乓球。孩子们热情高涨,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游戏计划。然后大家在小组活动中按照自己的创意进行尝试。
有的幼儿将桌子拼在一起,在中间放置一个长积木做拦网,然后用球拍击打乒乓球。还有幼儿对乒乓球能否漂浮在水面上产生了兴趣,并进行了沉浮实验。更有趣的是,有孩子尝试将乒乓球弹进鸡蛋槽(装鸡蛋的托盘槽)中。
有几个孩子将两个鸡蛋槽拼在一起,中间放置一条分界线,尝试将乒乓球弹入对方的鸡蛋槽中,弹入次数多者为胜。还有一名幼儿在建构区搭建轨道,让乒乓球在搭建的轨道上滑下去。大家都在探索不同的游戏方式。
在回顾环节,程老师和幼儿针对以下要点进行了总结。首先,他们探讨了乒乓球是沉还是浮。通过乐乐小朋友的探讨和现场演示,大家得出结论:乒乓球是漂浮的,因为它很轻。
接着,他们讨论了乒乓球的不同玩法。程老师请琪琪小朋友分享了他的玩法:尝试将乒乓球弹入对方的鸡蛋槽中。程老师鼓励大家讨论除了这种玩法外,还可以如何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彤彤小朋友提出,可以尝试将乒乓球弹到鸡蛋槽的正中间,这对精度要求较高,因为他就是这样玩的。程老师肯定了彤彤的提议,并继续启发大家,鸡蛋槽像不像五子棋的棋盘?他们能否尝试将乒乓球弹入对方的鸡蛋槽中后连成线,连成线即为胜利。
他们进一步讨论,如果两人对战,是否需要区分球的颜色?有幼儿建议在球上画颜色,A队用黄色,B队用绿色。还有幼儿提出可以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粘在球上。程老师没有否定这个想法,而是鼓励大家下次尝试验证其可行性。
最后,程老师请其他孩子也思考他们的乒乓球玩法如何改进更有趣。下次活动时可以尝试这些新玩法。
回顾环节大约十分钟左右。教师重点回顾了乒乓球的沉浮特性和多样玩法,并选择其中一个玩法进行深入讨论。通过程老师的支持,在知识上幼儿知道了沉浮的相关原理,在技能上幼儿学会了更具有创造性地游戏,孩子们学会了更具创造性的玩法,并不断增加游戏规则,提高游戏挑战性,使游戏向更深层次发展。这次回顾不仅承上,更为后续活动指明了方向。
■小班课程与游戏回顾案例:
最近,丁老师开展了一次关于秋叶的主题活动。今天上午,她带领幼儿在一块大画布上画了一棵树。然后,孩子们用各种材料,比如胶棒和双面胶,把树叶固定在画布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幅美丽的大树作品完成了。
在学习与游戏的最后回顾环节,丁老师将这幅画展示给大家,并进行了讨论。她把此次回顾的重点放在了工具的使用上,问小朋友们:“你们今天都使用了什么材料把树叶固定在画布上呢?”小朋友们纷纷回答,有的说用了胶棒,有的说用了橡皮泥,还有的说用了双面胶。
丁老师请乐乐小朋友示范他使用的工具。乐乐说他用的是双面胶。丁老师问其他小朋友:“你们知道如何使用双面胶吗?”大部分小朋友说不知道。所以丁老师让乐乐小朋友进行了示范。
丁老师帮助乐乐剪了一小块双面胶,乐乐把其中一面撕掉,粘在了画布上,但另一面没有撕开。因为双面胶的另一面没有撕开,所以树叶固定不上。丁老师问其他小朋友是什么原因没有固定上呢?
琪琪小朋友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告诉丁老师因为双面胶的另一面没有撕开,要把两面都撕开才行。
西西小朋友上前把双面胶撕下来,并成功地把树叶固定在上面。丁老师总结道,使用双面胶时,两面都要撕掉,这样才能把两个东西粘贴在一起。其他小朋友知道了双面胶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这个示范活动,小班的小朋友大多都知道了双面胶如何使用。
接着,丁老师又问大家:“你们还使用了什么材料来固定树叶?”有小朋友说:“我使用的是胶棒。”丁老师让瑞瑞小朋友示范了如何使用胶棒。瑞瑞在拧胶棒的时候,方向拧错了,所以一时拧不出胶棒。丁老师提醒大家进行观察分析,为什么瑞瑞小朋友打不开胶棒。洋洋小朋友看到后提出来是因为瑞瑞拧的方向反了。丁老师进行了一个正确的示范,并提醒小朋友,如果往一个方向拧不开,可以尝试往另一个方向拧一拧试试。因为是小班的小朋友,所以她没有讲顺时针和逆时针的事情。
瑞瑞小朋友把胶棒打开后,抹了一些胶在树叶上。但是树叶有光滑的一面和粗糙的一面,到底抹在哪一面呢?由于小班的小朋友语言能力有限,不知道这两面用什么词来形容。有个小朋友说是“渣渣”的一面。
彤彤小朋友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他说出了“滑溜溜”的一面。丁老师用正确的语言和词汇进行了描述,告诉小朋友一面是光滑的,一面是粗糙的。光滑的一面可以说是“滑溜溜”的,粗糙的一面也可以说是“渣渣”的。她对小朋友进行了肯定。瑞瑞小朋友用胶棒把胶抹在了“渣渣”的一面,并成功地把树叶粘贴到了画布上。整个游戏和回顾环节到此结束。
通过这个回顾环节,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丁老师在回顾前心里就清楚要回顾的重点是什么。此次回顾的重点是技能,即如何把一个东西粘贴到另一个东西上。通过回顾,小班幼儿掌握了双面胶、胶棒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了粘贴的技能。
■回顾的十大要点:
一是,应重视回顾环节,将其视作提升幼儿关键经验的重要路径;
二是,要凸显教育价值,回顾环节应明确相应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
三是,回顾应干脆利索,回顾环节不宜拖泥带水,开门见山直奔要点;
四是,需明确教师主导,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等,但是这个观察、思考等应该有针对性,其针对的“点”是教师预设好的;
五是,保持开放性,虽然回顾环节是教师主导的,但是也保留幼儿新观点、新发现、新兴趣;
六是,回顾要点不宜太多,每次回顾2-3个即可,有时把一个“点”整明白了也行;
七是,回顾承上启下,总结分析当前活动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为后续的游戏等活动指明方向;
八是,回顾着重普遍性问题,回顾是集体性活动,因此回顾的关键经验应该是幼儿发展面临的普遍性经验;
九是,回顾应兼顾教师组织的教学类T活动与幼儿主导的自主区域C活动;
十是,回顾环节应引发幼儿的思考,如果是热烈的思维碰撞则更好。回顾环节虽然是教师主导,但是这个环节不是知识、技能、情感的灌输式讲授,而是借助实物、照片、短视频等,引发幼儿观察、分析、讨论、批判、综合、应用、创造等高阶思维。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