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在幼儿园怎样实施(十三)一一教师应该怎样教学?
在“活教育”幼儿园,教师应该怎样教学呢?陈鹤琴提出了两条原则:一是"教学游戏化"(原则十三);二是"教学故事化"(原则十四)。前者是说教师应具有“游戏”的态度、精神与“化一切工作为游戏的能力”。后者是说,教师应学会在集体教学中“讲故事”,绘声绘色,使幼儿的全副注意力融入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活动、命运之中,所谓“精神同化”。
尤其是教师在向幼儿进行“道德”“道理”宣示、阐释时,应充分顾及幼儿的心理特点,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使幼儿从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及结局中,得到指引(启示、借鉴)并受到感染,尽量避免“空口说教”“生搬硬套”,将许多成人的道理、文化以“教育”之名强行向幼儿灌输。成人们应懂得,任何教育过程应是双方的,既有成人意志,也有的幼儿“接受””“悦纳”。因此教师应利用幼儿喜欢听故事与模仿故事中人物言语、行为的心理特点,即采用“讲故事”方式使教学活动与日常管理更有效。
在 "活教育"看来,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更多应是以团体与游戏化的形式开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使教学目的与教学形式密切配合,即“有目的的活动”,另一方面“注意到大多数人的活动”,尤其是在理解与动作等方面相对不足或处于劣势的幼儿,应使这些幼儿也能得到常态、均衡的发展,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点“所在。
“活教育”教学形式以团体活动为主,教师应随时观察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在此过程中,一要注意差异性,并根据幼儿不同的需求、能力、兴趣调整原有的目标、进度并生成新的目标、形式,满足各种幼儿不同需要,即“因材施教”。
“活教育”认为一个人的思想,需要有刺激,有了刺激,思想就越来越多。集体学习是用分组来研究,共同来讨论的方式,个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一个真理来。由此,“儿童教儿童”(原则十五)是幼儿认知、获得经验的有效方式、方法,幼儿之间习性相近,容易沟通,通过共同研究、试验,形成共识,其热情与创造力油然而生。
“教师教教师”(原则十六)是说,教师在教研过程中也可采取这样方式,切磋、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