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回归!如何让“传统文化”成为幼儿园课程顶流?
大雪之后,冬意渐浓,再过段时间就是冬至啦。近日,李子柒的复出也引发了全网的关注,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视频博主,更新之后的内容也继续聚焦非遗和中国传统文化,如“雕漆隐花”“蜀锦绒花”“中国旗袍”。她一直在探索新的路径传播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现在也有很多幼儿园在做传统文化,构建自己的传统文化课程。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似乎总是浮于表面,没有将真正落于实处,也没有将其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学习中,孩子玩得不开心,教师也做得很痛苦。
在之前,我们要搞清楚传统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文化载体和传承方式。如此,才能找到幼儿园将传统文化融合幼儿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途径。本期,我们聚焦在“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上,通过一些观点理念和实践做法,来共同探索幼儿园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方式。
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游戏,不仅能够为孩子们带来欢乐,还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跳房子、丢沙包、滚铁环等传统游戏具有易学、易会、易传的特点,容易被儿童所接受。这些游戏是儿童在生活中能够真真切切感受到并参与其中的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如果教师稍加引导,即可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对传统游戏进行创新和改编,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在节日期间,可以将传统游戏与节日习俗相结合,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了解节日的文化内涵;在科学启蒙课程中,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的游戏玩法,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孩子们自己创造新的游戏玩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那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传统游戏呢?
01/
将川西民间游戏融入课程体系@成都市第十二幼儿园
成都市第十二幼儿园的教师、孩子及家长多数为本地居民,他们深受川西民间文化的熏陶,对川西的传统游戏、民俗和民居等有着深厚的了解。多年来,他们一直致力于川西民间游戏的研究,将川西民间游戏课程与现代生活不断融合发展,逐渐构建“暖+”课程体系。由此,川西民间游戏课程应运而生,成为十二幼一张鲜明的“名片。”
在“暖+”课程体系中,十二幼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引入川西民间游戏、民俗活动等元素,让孩子们在玩耍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传统游戏进行改编和创新。以前翻花绳、耍手帕、拉大锯等游戏,孩子们仅凭一根毛线或一张手帕就能欢乐地玩耍半天。现在,他们还会结合现代科技元素,开发一些互动性强的传统游戏应用程序,让孩子们在数字时代也能体验到传统游戏的乐趣。为了进一步推广传统游戏,成都市第十二幼儿园还会结合不同节日节气开展活动。孩子们可以尽情展示自己在游戏中学到的本领,同时也可以接触到更多有趣的传统游戏。这种活动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还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02/
把民俗与幼儿游戏活动相融合
@成都市第十四幼儿园
成都市第十四幼儿园选取传统文化中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作为园本课程的教育内容,十余年来,致力于构建和优化幼儿园民俗节日课程,提升民俗节日课程文化传承与生长价值,让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样态滋养每位幼儿和教师。
幼儿园创设了能直接互动的社会性情境,提供了观察、模仿的榜样,幼儿被长期“浸泡”在民俗文化教育的氛围中。你看:大门外,戴着如意锁的十四娃娃微笑着迎接每位来访者;从川西民居屋顶抽象出来的民居墙裙下穿梭着吃着糖葫芦、玩着拨浪鼓、放着鞭炮的川西娃们;地上孩子们设计的跳房图案吸引着热爱民间游戏的孩子们玩耍;悬挂在墙裙边的香囊、五彩粽、如意锁等小挂件蕴含浓浓民俗味道......
他们以“玩”为基本体验方式,把民俗与幼儿游戏活动相融合,支持幼儿在活动“盛宴”中感受民俗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每年4月的“赶花卉”活动,踏着《春天在哪里》的歌声,孩子们开始自主、自由的游戏之旅。每个民俗节日不仅只是一天,而是打破时间界限,囊括节前(酝酿情感)、节中(表达情感)、节后(回味情感的亲历体验),孩子们在游戏中全方位体验节日的美好。
每周四是十四幼孩子们的“欢乐日”,欢乐日里的“游戏大转盘”囊括了传统游戏、角色游戏、区角游戏等,融合了现代幼儿的表达和创新
传统艺术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也是中国传统的物化形式与形象载体。将篆刻、泥塑、剪纸、皮影、陶瓷、 年画等传统优秀艺术纳入幼儿园教育,一方面可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滋养幼儿的生命、促进其全面发展。
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会过分强调技艺,倾向于形式而非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限制儿童对传统文化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和接触,特别是在被动的学习的环境中,儿童难以与传统文化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和共鸣。
因此,在开展传统艺术类的活动时,幼儿园应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对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立足幼儿一日生活,对传统艺术进行点滴式渗透;聚焦幼儿游戏活动,将传统艺术与游戏进行有机融合;打造全环境支持系统,促进传统艺术教育的家园社协同。
03/
以儿童之眼,传皮影之美
@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
成都市第十三幼儿园历经二十多年致力于川西艺术资源在幼儿园中的运用,形成了以“皮影课程”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川西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幼儿园随处可见的“皮影”元素,还有专属于幼儿的“皮影文化节”。在“乐”赏皮影、“慧”做皮影、“趣”玩皮影等活动中,给与幼儿自主游戏、自主操作、自主管理的机会。
幼儿园遵循验性、游戏性、探索性、个性化、渐进性和创新性六大原则,形成了普遍认可的皮影课程实施思路,即通过话题讨论,寻找皮影课程实施的兴趣点;通过问题聚焦,挖掘皮影课程实施的着力点;借助主题开展,探索皮影课程实施的关键点。
以班级开展皮影课程为例。首先给予幼儿充分参与和讨论皮影课程的权利,一种是参与预设性话题讨论;另一种是自发性话题讨论。其次,利用美工区作为实践平台,根据不同类型的皮影(如剪纸、脸谱、彩绘)提供相应材料,支持孩子们亲手操作并创造性地参与到游戏中去,比如模拟买卖皮影作品等活动,这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增强了社交技能。
此外,他们在环境创设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一方面,在教室内外布置了许多与皮影相关的装饰品及展示区,用视觉冲击力强的形式展现班级特色;另一方面,则通过记录下孩子们的学习历程并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作品展出,形成了一个动态更新的“成长墙”,帮助小朋友回顾自己的进步同时也能从同伴那里获得灵感。最后,将皮影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可以到幼儿园不同班级、不同园点和社区等地方,开展皮影巡演活动,以增强其对皮影的文化自信,拓展皮影传播路径。
案例链接:
● 活动案例丨从“妖怪来了”到自导自演一台皮影剧,三年过去了!
04/
利用“非遗”,开展调腔启蒙教育
@浙江省新昌县新昌幼儿园
新昌幼儿园以“非遗 调腔 传承”为宗旨,构建新昌调腔教学的课程,把快乐体验作为课程重要目标,为幼儿创造一个富于乐趣的学习环境,开发幼儿乐于参与的学习项目——“调腔启蒙教育”。
首先是行为导向——确定适宜幼儿学习调腔艺术的目标,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当的片断,利用调腔优美、独特的旋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对调腔进行欣赏、模仿、表演。其次是恰当选曲,调腔是一个古老的声腔,唱腔复杂,不适合直接作为幼儿调腔启蒙教育的题材,教师需要对调腔众多的唱段进行筛选、改编,选择符合幼儿实际的调腔活动曲目。他们还发明了填词的方式,用调腔的曲调填上幼儿熟悉的与生活经验相关的、幼儿容易理解的词,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对教材进行修正和充实。
每个学期安排三周的调腔学习课时。从小班到大班一共六个学期,保证每个学期安排三周的调腔学习时间,五个不同类型的内容,如节奏乐一个、经典唱段一个、律动表演一个、欣赏片段一个、脸谱制作一次。
通过开展系列的调腔表演的综合活动,幼儿从最初的看热闹,发展到全身心的投入,到与父母一起查找相关资料,扮演剧中角色,制作出像模像样的道具、服饰等。最终,把调腔活动引入社会,充分利用校内外环境资源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
儿童文学中的神话、传说、民间童话、歌谣等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民间文学要经过不同程度的改编才能适合今天的儿童。可以说,民间文学是现代儿童文学的摇篮。从人类童年时期开始,歌谣和神话就伴随着我们成长,随后这些神话逐渐演变成了传说和童话等形式。这些古老而迷人的故事和歌谣中,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独特基因密码。
尽管幼儿园在利用文化常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载体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挑选与当代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符合儿童发展阶段和认知能力的内容仍然至关重要。教育者需要深入挖掘并精心筛选这些内容,确保它们不仅深刻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满足儿童的成长和学习需求。
05/
用沪语童谣传承优秀文化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智慧幼儿园
沪语童谣,以其朗朗上口、贴近儿童生活的特点,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温馨记忆。多年来,上海智慧幼儿园秉持“让每个孩子唱出心中的歌”的教育愿景,形成了“与童谣相遇,与智慧相随”的特色课程理念。
步入智慧幼儿园,无论是大厅的圆柱、走廊两侧的墙面,还是户外活动区域的边缘,都随处可见一首首富有韵味的童谣。每个班级都设有专门的童谣角落,并配备了童谣活动室,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阅读、观赏和表演童谣的空间。
在这里,每位教师都是创作童谣的高手。即便是在日常散步时,也能即兴编出如《环城步道健身谣》这样的沪语童谣。幼儿园认为,通过沪语童谣不仅能够激发孩子们对本土语言的兴趣,还能增强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针对某些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习惯培养,比如鼓励孩子们认真洗手或改善挑食现象,老师们会巧妙地创作出《洗手歌》、《进餐礼仪歌》等寓教于乐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由智慧幼儿园编写的《明礼童谣》已被选入嘉定区幼儿园教材之列。这本书采用沪语童谣的形式来启蒙幼儿的语言能力,旨在促进小朋友之间的相互喜爱,学会使用上海方言交流,同时加深对自己故乡的感情。这无疑成为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06/
以经典教育滋养孩子品性
@成都伏羲之家幼儿学堂
成都伏羲之家幼儿学堂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为教学基础,强调中华美德的培养与力行。通过经典教育涵养心灵,以优秀文化陶冶情操,追求性情人格的完善与健康。
赋予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魂,给予孩子们更多精神上、生命上的教育,以优秀文化浸润孩子心田,以经典教育滋养孩子品性,为孩子未来一生奠定美善聪慧的基础,是伏羲之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课堂。廖陶润老师提出:“要将经典融入孩子的128个行为习惯中,鼓励孩子主动思考如何帮助他人。因此,当看到有小朋友不小心摔倒,玩具洒落一地时,孩子们会第一时间上前帮忙,让温暖从不缺席。”
学堂重视对儿童进行《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经典的教育。《弟子规》教导孩子们尊敬师长、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以及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三字经》则涵盖了历史、道德、自然等广泛领域的知识。
他们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国学经典。例如,通过诵读、手语舞、扇子舞等多种形式,使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经典的魅力。同时,学堂还结合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近年来,我国的幼儿园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经历了显著的变革,从最初简单的表层应用逐步深入到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幼儿园开始将时令节气、传统节日和礼仪等文化常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作为浸润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冬至、春节、中秋和元宵这些与孩子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节日,成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幼儿园不仅通过布置文化环境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还积极利用当地的社会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增强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喜爱上这些文化元素。
07/
用民俗节日传承文化@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幼儿园
北川羌族自治县安昌幼儿园多年来一直坚定地用民族文化、民俗节日来引领幼儿和教师传承传统文化,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幼儿园的生命底色。
他们在利用传统文化时,会先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将有意义的教育资源和幼儿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元素作为课程的起点。其次,尝试把自己变成小孩子,努力去发现和理解他们的愿望、爱好、感受与体验,尝试理解儿童世界里他们认为好玩的东西。
他们将传统民俗活动与游戏有机结合,以儿童视角为原则规划活动。在一次羌族老师结婚的契机下,孩子们通过参与调查普通婚礼和羌族婚礼,最终为老师举办了一场具有羌族特色的环保婚礼。这场婚礼不仅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羌族文化,也促进了他们的精神成长,展现了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力量。
案例链接:
● 活动链接丨腊八节,一起来围观H先生和灵子小姐的零废弃羌族婚礼
在整婚礼活动中,他们首先注重理解,其次帮助幼儿积极建构。通过氛围感受和多元体验,让幼儿自由探索,并在出现问题时进行引导。
对于大、中、小班的幼儿,他们参与策划婚礼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小班以氛围感受为主,如跳锅庄和婚礼祝福,因为好奇,他们对羌族文化的感性认知在不断扩大。中班以多元体验为主,为他们提供多种探索的的机会,如服装设计和材料选择等;大班以探索为主,更具目的性和主动性。这样的课程让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获得感知和体验,更加自主和快乐。
08/
跟着节气去生活@淄博市齐丰幼儿园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在做节气课程,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展相应的活动,但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和体验是不够的。淄博市齐丰幼儿园一直致力于开展富有创意的节气活动。他们的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展现,而是真正让孩子们参与到节气的生活中,与自然同呼吸、共生长。这些活动旨在通过观察、感受、体验和创造,引导儿童跟随节气的脚步去游戏,将节气文化自然融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的方式,不仅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也丰富了他们的内在精神世界。
她们的节气活动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教育意义且充满趣味:
第一次部分是节气对话,这是他们打开与节气链接的“第一扇门”,在每个节气来临之际,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会围绕某个节气的核心问题展开对话,让孩子通过探究、思考、对话,去获得善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学习品质。
第二部分是自然观察,通过直接接触自然环境,孩子们能够亲身感受节气带来的物候变化,培养孩子们对周边事物的感知力,增强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如开展植物认领行动。
第三部分是通过品读绘本,让儿童在节气里与童话相遇。秉承注重文化价值、囊括节气元素、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原则,每个节气给孩子们推荐十本绘本。如惊蛰时读《桃花源的故事》、霜降时看《拔萝卜》的绘本。
第四部分是通过游戏畅玩的方式,让儿童在节气中释放天性,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是孩子们的游戏场。他们将风霜雪雨作为课程资源,支持幼儿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如秋日里的落日聚会、冬日里的冰雪乐园。
第五部分是美食物语,结合每个节气的特点,幼儿园会组织相应的美食制作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了解食物的来源和文化背景。
另外,齐丰幼儿园还实施了“五个一”家园互动策略,包括一份来信、一份日历、一个视频、一张日签和一片基地,以此加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09/
用文化和生命滋养儿童 @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
花草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教育灵感,并将这些元素自然地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
花草园的课程以月主题为单位,每个月都有一个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和脉络的主题,如腊月的“美食活动月”、三月的“耕读月”等。这些课程不仅体现了儿童与自然、文化的适切性,也充满了不确定性,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决定具体开展的活动。
以十二月为例,这个月份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祖先休整身心、享受丰收果实并为来年播种做准备。花草园将此月的主题定为“美食活动月”。在这一个月内,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通过多种方式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体验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他们会学习酱、油、醋的制作过程,亲手制作豆腐,一起蒸馒头,动手做泡菜,并品尝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整个十二月,园内弥漫着食物的香气。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和创造力,还培养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园长胡华表示,她更强调一种“文化回暖”,用文化和生命的双重温暖来滋养儿童。如果说最初的成功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更重要的是,多年来花草园一直在探索传统,从未放弃在这条河流中的徜徉。对于如何在儿童与文化之间找到更加合适的方式,这种探索从未停止过。这个充满中国哲学思考的幼儿园,正试图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国儿童!
幼儿园在应用传统文化传承时,可以采用多种课程方式,如游戏、皮影、节日习俗、文化遗产等,此外,还有其他我们没有探究的领域。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关键在于深入理解文化传承的基本目的、内在价值和理论基础,重新界定适合当前及未来幼儿园教育需求的传统文化传承方法,并探索真正能够实现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创新改革。
因此,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挑战传统实践的界限,深化对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传统精神和哲学适用于教育方法的探索,有效地将这些元素与现代学前教育的理念及实践相结合。这不仅需要开辟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本需求相一致的创新路径,也要寻求在教育实践中深化和扩展这些路径的方法,以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