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攒下的“一堆表征”作品 ,如何在生成课程中发挥价值?
攒下的表征作品
如何发挥作用?
在一些幼儿园里,幼儿绘画表征数量之多可以用“斤”来作为量词,一学期下来,有的班级可以攒下“两三斤”的表征作品。
看一下幼儿的表征纸就不难发现,很多幼儿在“瞎画”,也画不明白,多数的表征只是在讲述之前做了什么,没有什么“含金量”。
不少教师也将表征与一对一倾听视为量化任务,对表征作品的分析解读和利用很少。
我们花了这么多精力来“做”表征,在课程中,如何让表征发挥有效价值?如何从幼儿表征中挖掘课程的生成点?这是很多老师的困惑所在。
首先是要找到有意义的表征,支持幼儿用多元的方式进行表征。
要知道,表征绝不止有画画这一种方式!艺术语言、声音语言、肢体语言、符号语言、社交语言、数字与逻辑语言、情感与心理语言等,孩子在表征中有“一百种语言”。
●儿童摄影也是一种表征。图片来自于厦门市蓝湾一禾幼儿园
其次是在倾听幼儿的想法之后,要从表征的画面内容、色彩运用、符号表达中发现“关键点”,包括孩子的兴趣与需求、“认知偏差”等,从中找到课程生成点。
厦门市蓝湾一禾幼儿园是一所受瑞吉欧教育理念启发的幼儿园,Mina园长多年来都在带领老师们从儿童表征中生成课程,她认为“通过表征发现儿童认知与现实的冲突,就是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Mina园长为我们介绍了瑞吉欧“人群”(Crowd)的课程案例。
正是老师发现孩子们画的是一模一样的3个正面的人往前走,发现孩子们对“人群”/“人”的认知不充分,对不同方向的人的认识,对人的外形特征等的认识较缺乏,在对话中逐渐生成了模特写生——探究人体——亲身体验在人群中穿梭等活动。
在思考教师如何发现儿童表征中的“关键点”时,Mina园长提出了“教学敏感力”一词,她认为“教学敏感力时教师进入‘孩子世界’的基础能力。
有三个路径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敏感力,
即有针对性的观察(儿童及他们的表征)、倾听与发问(关注情景的独特性)、感知力(觉察人和环境的变化)。
通过这些路径找到关键点后,如何生成课程又是一大难题。Mina园长有四个法宝:
一,针对核心,多次表征;
二,尝试“通感”,加深探索;
三,运用马赛克方法多元多维度观察。
四,利用表征,找到课程生成点!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