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简单常识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小满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黄道(ecliptic),天文学术语,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
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从地球上看,太阳慢慢在星空背景上移动,一年正好移动一圈贺察没,回到没辩原位,太阳如此“走”过的路线就叫
“黄道”。
而且月亮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即“白道”及各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十分接近黄道。它是天球假设的一个大圆圈,即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
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