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四维联动,促幼小衔接走向“双向衔接”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项需要双方乃至多方共同参与的双向性、多元性工作。当前,幼小衔接工作中仍然存在幼儿园单向衔接,小学教育衔接意识不强;幼儿教师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小学教师对幼儿入学适应教育感到力不从心;家长过度重视知识积累,缺乏对儿童综合能力的培养等问题。要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持续优化,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构建“家园校政”四维联动共育机制,发挥“家园校政”四维联动共育效能,从各负其责打造平等合作的新生态、对话协作搭建科学共育的强桥梁、合作共育构建“一核两翼三保障”的育人体系三个层面持续发力。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项需要双方乃至多方共同参与的双向性、多元性工作,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科学过渡。从幼儿园到小学,表面来看只是一次常态化的升学,但对幼儿来说,不管是心理还是身体,都面临巨大挑战。
近年来,教育部门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以下简称“学前教育法”)、《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等,对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强调了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各地各校积极投身幼小衔接策略的优化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课程衔接不顺畅、责任归属权责不清、幼小教育理念不一致、教师专业发展不足、家校合作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进行学前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学前教育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需要开展系统化研究,提出有效措施。
一、幼小衔接工作开展存在的不足
幼小衔接是家庭、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关注的教育问题,旨在确保孩子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为了更为精准地把握当前幼小衔接的现状,笔者深入幼儿园、小学一线,结合自身多年学前教育工作经验,基于广泛观察和实践调研访谈,从学校、教师、家庭三个不同角度分析幼小衔接情况,发现当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合作还停留在较为浅层的外部活动形式与信息共享层面,尚未达到课程与教学层面的深度衔接与协同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学校层面。幼儿园单向衔接的问题仍然突出,小学教育衔接意识不强。《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与小学都是衔接的主体,需要同时发力帮助孩子平稳顺利过渡,但社会各界更多将关注点投向幼儿园,增加了幼儿园对于幼小衔接的焦虑。部分幼儿教师甚至认为,幼小衔接只存在于大班下学期,其主要衔接内容是到小学参观。很多小学教师也将幼小衔接重点寄托于幼儿园时期。虽然幼儿园高度重视,采取了多种措施提高幼儿认识,例如,举办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幼儿前往小学参观、邀请小学师生入园等,但小学在这个过程中往往缺乏积极参与的意愿,使得幼小衔接经常成为幼儿园的单方面努力。同时,一些小学未能实施“零起点”教育,而是采取了过早和加速学习的做法,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教师层面。一方面,幼儿教师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如今的教育生态中,幼儿教师的幼小衔接视角已经出现积极变化,他们逐渐舍弃仅以知识累积为入学准备核心的传统观念,认识到入学准备是一个多维度综合工程,涵盖生活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塑造、学习能力提升、自理能力锻炼、规则意识建立、任务意识觉醒及身体素质增强等多方面,但在将理念付诸实践时仍面临挑战,主要表现为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有的幼儿教师只是简单地让幼儿提前体验小学学习节奏,而缺乏更切实有效帮助幼儿在适应新环境、形成良好习惯以及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等方面做好准备的衔接手段。
另一方面,小学教师对幼儿入学适应教育感到力不从心。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许多小学教师认知尚显不足,导致存在一定的教育盲区。首先,部分小学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理解较为片面,采用的衔接手段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习方面的准备与适应上,而忽视了情感、社交及心理等其他重要领域的发展。这种单一的关注点容易使学生在入学初期感到不适应,进而影响整体成长。其次,部分小学教师对衔接的联动性和连续性认识不足。一些教师认为,幼小衔接的责任主要在于幼儿园和家庭,小学只需接手学生的学习,在衔接工作中无需投入太多精力。这种观点不仅造成了小学阶段教育工作的割裂,也降低了衔接工作的实际效果,使得幼儿在过渡期体验到更多的困扰和不适。[1]最后,部分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方面的条件有限,如面对严格的教学要求和任务,开展衔接工作的时间精力有限;再如,教师自身幼小衔接的专业能力有限,难以在学习适应、习惯养成以及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找到平衡,因而许多教师在协助学生入学适应的过程中感到身心疲惫,影响了教学热情和效果。
家庭层面。一方面,家长过度重视知识积累。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就顺利完成了幼小衔接。但事实上,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传递,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学习兴趣和能力。家长的错误观念催化了各种应试导向的“幼小衔接”培训班的兴起。这些培训班为了满足家长需求,往往采用简单枯燥的方式,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掌握了更多知识,实际上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家长缺乏对孩子综合能力培养的意识。在自理能力上,许多家长常常过度溺爱孩子,代替孩子完成基本的日常事务,如背书包、系鞋带、收拾东西等。但进入小学后,学校对学生的自理能力要求更高,要求他们能够自己吃饭、收拾学具等,对于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来说,这种转变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被重视,从而不喜欢小学生活。社交能力上,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社交活动主要以集体游戏为主,师生关系亲密无间;但进入小学后,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个体差异,同时,教师的身份也发生转变,变得更具权威性,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增强。在家庭中,孩子通常是中心角色,即使行为蛮横,家长也会包容;然而到了小学,每个孩子都成为独立个体,社交能力较弱、自我为中心甚至蛮横霸道的孩子便容易陷入交友圈窄、缺乏玩伴的困境,导致性格变得孤僻,对小学生活失去兴趣。儿童行为习惯上,儿童的行为习惯包括举止礼貌、遵守秩序、勤于动手、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进入小学后,学校和教师对这些行为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有些孩子在入学前未养成良好习惯,不遵守校纪校规,有可能会变成“问题学生”。
二、促进“双向衔接”,构建“家园校政”四维联动共育机制
“双向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工作,也是政府教育部门、小学、幼儿园、家庭等多元主体的交互工作,既要依托“双向衔接”,又要跳出“双向衔接”,是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复杂性过渡活动。构建“家园校政”四维联动的共育机制是促进幼小衔接工作持续优化的前提。
幼儿园要按照《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来加强与小学的衔接;小学要遵循《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来改进幼小衔接措施;家长需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中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小学的入学适应教育中充当辅助和协同角色[2];政府教育部门应完善制度,设定具体任务与目标,承担起指导和监管的职责,保障幼小衔接的顺利完成。
在“双向衔接”理念指导下,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关键在于加强二者之间的协作,促进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互动。幼儿园应深入理解自身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角色与职责,从而在日常教学中能够目标明确,确保教育衔接的顺利进行。
1.将幼小衔接融入幼儿园教育全过程
幼儿园要将“幼小衔接”理念融入游戏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确保入学准备教育贯穿幼儿三年成长历程。从入园之初的小班阶段,就应开始注重幼儿身心素质培养,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为幼儿奠定坚实基础。针对即将步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幼儿园要实施更为精准的入学准备教育,聚焦幼儿即将面对的小学生活需求,引导其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及亲身体验等实践方式,积累宝贵的经验,为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做好准备。
2.将幼小衔接融入幼儿园教育各层面
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幼儿园应采用多元化教育策略,协助幼儿在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各个层面做好入学准备。在身心准备方面,依托大班幼儿的运动能力发展特性和个体差异,适度加大运动量、提升运动强度,增强幼儿的体力和耐力;创设模拟小学环境,组织幼儿讨论和分享对小学生活的认知、期待和担忧,通过同伴交流和教师专业引导,增强幼儿对上小学的向往,缓解入学不安情绪。生活方面,确保幼儿有足够自主游戏时间,在大班下学期,适当延长单次集体活动时间,以帮助幼儿适应更长时间的学习和活动,为小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谈话、故事、社会实践等,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增强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社会方面,注重拓宽儿童的社交圈,强化规则的理解与遵守以及执行任务能力的提升,如举办新年园游会、跨班(年)级的互动游戏等,为幼儿创造更多自由交流的契机。学习方面,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支持其持续性探究行为,引导幼儿有计划地做事,如在晨间入园后可先制定自己的一日游戏计划,并根据计划自选游戏区域,离园前回顾他们的计划和完成情况,分析原因并调整。
幼儿从幼儿园平稳过渡并适应小学环境是其成长历程的关键转折点。小学教育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发展规律,积极与幼儿园教育接轨,探索和实践入学适应教育,引导学生逐步融入小学,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1.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上,追求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多元化课程的开发与构建;课程内容上,追求有温度、有梯度的课程构建;课程实施中,聚焦儿童的“身心调适”“生活融入”“社会交往”“学习过渡”四大核心领域,精心设计并系统推行系列入学适应教育课程,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2.调整教学方式
小学应树立幼小衔接意识,转变传统的“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观念,通过营造类似幼儿园的班级氛围,比如鼓励学生带他们心爱的书籍和玩具到学校,有效提升其心理安全感,从而减轻对新环境的焦虑。同时,采用灵活的桌椅布局,支持教师以游戏和互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从以自由游戏为主的学习模式平稳过渡到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习模式。
3.提升教师素养
将涉及幼小科学过渡的专题融入各级教师的培训规划,精心设计教师培训计划,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全面启动以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为主的研修培训,逐步确保所有相关教师均能接受全面的培训,增强教师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确保幼小衔接工作的切实执行和有效推进。
家长要积极发挥自身“支援”作用,成为幼儿园与小学过渡阶段的关键助力,与教师紧密协作,协助孩子更顺利地融入小学环境,强化家庭在教育中的补充作用,以期达到更佳的幼小衔接成效。[4]
1.积极参与学校活动
家长要积极参与幼儿园、小学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公开课、亲子活动等,与教师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和需求,在家中做好补充和延伸。例如,孩子在园学习了某个主题,家长可在家中继续探讨,或通过园外实践加深孩子理解和体验。家长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通过阅读育儿书籍、参加家长学校、交流育儿经验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2.做好孩子情感支持
家庭是孩子最早的情感依托,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庭的情感支持至关重要。家长应关注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特别是面对新环境时产生的焦虑和不安,通过积极沟通、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缓解紧张情绪,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3.做好孩子学习指导
家庭在幼小衔接中要扮演学习指导者角色,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孩子做好时间管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家长还可以通过提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机会,如绘本、职业体验游戏等,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助其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以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
4.做好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在小学阶段,孩子需要逐渐学会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整理书包、准备文具、按时完成作业等,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5.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衔接,更是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家庭可以通过策划家庭聚会、鼓励孩子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等方法,促进孩子社交技巧、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的发展。同时,父母应当重视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协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小学。
(四)政府教育部门扮演好政策保障角色
在“双向衔接”的理念指导下,确保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平稳过渡,要建立健全的机制体系,明确具体的实施计划。要充分发挥相关管理部门的引领作用、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与管理职能,确保各项机制能够切实执行,达到预期效果。[5]
1.注重政策体系引导
政府教育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明确幼小衔接的目标、原则和措施,为幼小衔接提供资金支持、培训资源、合作平台等,建立幼小衔接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定期对幼小衔接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2.加强课程实施日常督导
将幼小衔接纳入校园目标考核督学督导计划,建立教育局、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等为成员的长效监督管理体系,制定详细检查计划,定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教师反馈等幼小衔接课程进行检查,将结果作为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表彰奖励的评价指标。
3.开展违规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
政府教育部门应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对违规的学前儿童培训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儿童成长环境健康。对不合规的培训机构,不仅要进行处罚和整改,还要通过黑名单制度,加强社会监督,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确保“双减”政策有效落实。
4.坚决遏止各种违规办学行为
小学阶段严格执行就近免试入学政策,禁止以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作为招生的依据,严格遵守课程标准实行零起点教学;幼儿园教育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各级幼儿园和学校要把预防和纠正“小学化”倾向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严禁在职教师组织、参与幼小衔接相关的培训活动。对违反规定、参与此类行为的在职教师进行严肃处理,对园长、校长等相关责任人追究连带责任,确保教育环境的纯净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深度融合,发挥“家园校政”四维联动共育效能
构建科学双向幼小衔接机制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全面、多方参与的教育合作体系,幼儿园、小学、家庭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视彼此为平等合作伙伴,不存在主导与从属之分,各方应秉持开放、平等态度展开深入沟通与协商,聚焦入学准备与适应教育,确保幼小衔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家长、幼儿园、小学、政府教育部门四方要构建“一核两翼三保障”的育人体系,共同致力于幼小衔接工作措施的优化。
幼儿园作为儿童早期教育的起点,承担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的重任;小学则是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新阶段,需引导学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要求;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态度与参与度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教育部门则扮演着政策引导、资源调配与监督评估的角色,确保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康运行。幼儿园、小学、家长、教育部门需认识到,在幼小衔接的舞台上,没有绝对的主次之分,只有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合作关系。
为实现科学共育,各方需展开平等而深入的对话,这种对话不应仅限于表面的信息交流,而应深入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儿童心理发展等多层面。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应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共同研究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教育的有效策略;同时,双方还需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家长会、工作坊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计划,增强家校之间的信任与协作。政府教育部门则应发挥桥梁作用,提供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促进四方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
家长、幼儿园、小学、政府教育部门可尝试构建“一核两翼三保障”的合作育人体系。其中,“一核”指的是以孩子为核心,所有教育活动与决策均围绕孩子的全面发展展开;“两翼”分别代表家校合作与幼小合作,通过这两翼的联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三保障”则包括政策支持、师资培训与评价监督三个方面,为合作共育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与人力支持。在这一体系下,幼儿园与小学需加强课程与教学方式的衔接,降低孩子在过渡期的适应难度;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教育过程,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政府教育部门则需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合作共育提供有力政策支撑。同时,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定期培训与交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协作能力。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合作共育的成效进行客观评估与反馈,不断优化合作策略与措施。
总之,在科学共育模式下,幼小衔接工作要求幼儿园与家庭紧密合作,小学与家庭保持良好沟通;幼儿园与小学之间需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学校与政府教育部门之间也要加强协作,家庭与政府教育部门之间的互动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全方位合作,形成支持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为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 2024-2025 年度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均衡与高效:人口负增长背景下连云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项目编号:2024LKT0026)”、2024 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X202402552)研究成果。作者:杨静,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