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彭小华 | 不要动不动就吃药!关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治疗的思考和方法

彭小华 | 不要动不动就吃药!关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治疗的思考和方法

序言:

“小闻进入新学校半学期了,交了新朋友,适应很好,虽然也有不少挑战。暑假结束时,我给他停止了用药。现在经常和老师沟通,老师的表达中更多的是理解和欣赏。最近他还在单词拼写比赛中获胜,要代表学校去比赛,老师还特许他进入中学图书馆,这些都增强了他的自信心。非常感谢您给予我们的方法和信心。”

这是去年11月初,小闻(化名)妈妈给我的留言。她提到的“药”,指的是利他林。

去年3月底4月初,当时小学一年级、7岁的小闻被诊断为ADHD,在他获得诊断前后两个月内,我通过网络给孩子做了四次咨询。母亲全程陪同咨询,此外,咨询师和母亲还就养育方式及其调整进行了讨论。

小闻的表现在短短几个月内大变,从令老师头疼、令家庭焦虑的ADHD孩子变为优秀学生,与母亲一系列明智的做法分不开,而咨询师也从自己的角度提供了信念、理论和方法的支持。

笔者想借着这个案例,把对ADHD诊断、治疗的思考和方法分享给更多的人——包括父母和教育工作者。

本文经小闻妈妈审阅。特此致谢!

01

在现代社会,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已经成为父母、教育和医疗从业者中讨论的热门话题。

当我听到一些父母语气轻松地把自己的孩子称为A娃时,心里不禁感到刺痛:孩子会怎么想?对孩子的心理、自我认知和长远人生有什么影响?

还记得,去年3月那会儿,小闻的老师几乎天天向妈妈投诉他,还告到了校长那里。听起来,小闻问题很多:

追打同学,不守纪律,上课找左邻右舍的同学说话,老师罚他站到教室后面去,他不听从老师的指令,或者被老师拖到后面后,不服气,发出怪叫、扮鬼脸,引起同学们的哄笑,导致课堂秩序混乱……

老师认为小闻有ADHD,校长也要求妈妈为孩子寻求心理咨询。

母亲理念上并不接受老师的诊断,也感到老师对孩子缺少爱心、耐心,不过,她接受心理咨询的提议。

小闻第一次和我做咨询后,老师报告他的行为有改善,第二次咨询后,情况进一步好转,可不几天小闻又在一天午餐的时候和同学发生了冲突,又对同学动手了。这下,老师坚决要求妈妈寻求ADHD诊断,否则就要停课。

母亲有些招架不住压力,同时也听另一位关系友好的母亲说,她的孩子因为类似行为已经诊断ADHD并且在吃药了,于是担心不诊断、不吃药耽误小闻。

她带孩子去医院做了检测,不出所料拿到了ADHD诊断,医生给开了利他林。

为了让孩子感觉好一点,她告诉孩子,ADHD孩子最聪明,他得的是一种聪明病。可是,当我和孩子交谈的时候,问到诊断、吃药的事,孩子却面带羞惭地说:“我不是ADHD,我不想吃药。”

02

所谓ADHD,全称是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中文意思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精神医学对一类行为和表现的称谓、定义——用医学术语来说,这些行为和表现就是症状。虽然,精神医学和普通人都把症状当成了疾病。

ADHD有不同的类型,一种类型叫做注意力缺陷型(须符合 ≥6 条,17 岁及以上者 ≥5 条),具体表现包括:

1. 难以注意细节,在学业或其他活动中经常犯粗心错误。2. 难以长时间专注,如在课堂上或游戏中容易分心。3. 听起来心不在焉,即使被直接讲话,仍似乎没有听见。4. 难以完成任务或遵循指示,常未能完成作业或工作。5. 组织能力差,如难以安排任务、丢三落四。6. 逃避或不愿意做需要长时间精神投入的任务(如写作业)7. 经常丢失物品(如书本、文具、钥匙)8. 容易受外界干扰(如环境中的噪音、同学的活动)9. 日常活动容易遗忘(如忘记约定、忘带作业)

另一种类型叫做多动/冲动型(须符合 ≥6 条,17 岁及以上者 ≥5 条),有以下表现:

1. 手脚经常不自觉地动,或坐着时不停扭动2. 在不适当的场合离开座位(如课堂上站起来走动)3. 经常到处乱跑或爬上爬下,成人可能表现为坐不住”4. 难以安静地玩耍或参与休闲活动5. 总是处于一种忙碌被驱使的状态(如不停地动或说话)6. 话多,不适当的情况下仍控制不住自己说话7. 经常抢答问题,不等问题说完就回答8. 难以等待轮到自己(如排队时焦躁、课堂活动中插话)9. 打断或干扰他人(如强行加入别人的游戏、干扰他人谈话)

理论上,确诊要求症状不能仅限于单一场合(如只在学校表现出问题,而在家中完全正常),而是必须在至少两个或以上的场所(如学校、家庭、社交活动)都存在明显困扰,影响正常功能,严重影响学业、社交或日常生活,导致显著的困难或损害,而实际上,诊断要随意得多。

很多批评者指出,ADHD过度诊断普遍存在,这也是“突然”有这么多儿童“得了”ADHD的原因。

03

其实ADHD指称的行为、表现——即医学上所称的症状,就是传统上称为的“调皮”、“粗心”、“吵架”、“打架”等儿童不当、不良行为。

回想起来,其中很多行为我自己小时候都有过,不禁庆幸那时候没有ADHD这个概念。

粗略地说,ADHD是对传统“调皮”、“粗心”、“吵架”、“打架”等不当、不良行为的病理化看待,被视为精神障碍,解决办法是吃药。

症状(不当、不良行为、表现)客观存在,但是,病理化看待只是精神病学的一家之言。

症状并不是疾病本身,正如发烧不是病本身一样。实际上,有一种医疗错误就叫VSAD,“把症状当疾病”(View Symptoms as Disease)。

精神病学的ADHD诊断、治疗话语,误导了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父母,而受害的则是无辜的孩子们。

作为症状学诊断,精神病学的ADHD诊断看的是表象,并将症状的出现归咎于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神经递质失衡、遗传因素,以及环境影响。

实际上,前三者都没有得到证实——没有得到证实的就是假说,而环境因素确实存在、很重要,但并不能通过药物改变。

04

世界知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斯蒂芬·卡马拉塔专门研究和治疗儿童发展障碍,包括ADHD。他在《直觉养育的力量》中告诉父母,老师不是ADHD的可靠评论者

实际上,有时候老师本身就是儿童注意力不集中、不合作的原因,比方说对儿童粗暴、抱有偏见,或者课上得不好,太难或者太简单,让儿童在课堂上感到无聊。

小闻的老师是一位年轻老师,从教经历很浅。从她的表现看,缺少经验、耐心不够,过度解读孩子的行为,过度反应,不知道如何积极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却对孩子的行为做了病理化的评价——其实这也是一种转移责任的方式,把原本由老师负责管理、纠正的问题,把原本是重要教育内容的事情,交给医生、交给药物。

关于诊断,卡马拉塔医生谈到过度诊断、寻求就获得诊断的问题。他给了家长一个排他性标准:儿童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能否安静下来?如果能,那就不能诊断ADHD

实际上,小闻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做起来很投入,而且,他学习成绩很好。我怀疑课业内容对他来说可能太浅了,他不需要认真听就可以领会,甚至本来就会,自然对听课没兴趣。没兴趣就注意力不集中、动来动去、找人说话,放在一个7岁的孩子身上,这些太正常了。

05

关于ADHD的治疗,卡马拉塔认为应该采取行为矫正——孩子有问题的部分是行为,那就对症下药,进行行为矫正就好了。

他在儿童发展障碍矫正中主要采用了奖励的方法来赢得儿童的配合,当儿童因为行为改善得到喜欢的贴纸、可以看喜欢的电影、做喜欢的活动,他们就更愿意配合——小闻的妈妈也采用了奖励措施,包括口头的赞美、鼓励。

在获得ADHD诊断之后,小闻又和我做了两次咨询。

在总共四次的咨询中,我帮助他认识到他的行为给老师、同学带来的困扰,教他要尊重规则和老师的权威,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包括被老师当众批评,导致他不喜欢的惩罚、“丢脸”,被老师投诉给妈妈,妈妈也会批评,可能还会给予一些惩罚、拿走一些“奖励”、“福利”……

我也教他如何控制情绪和行为,比方说,生气的时候深呼吸、数到510,直到情绪平静;教他在课堂上绝不可以找同学讲话(否则有他不喜欢的后果)以及无聊时可以怎么办,被同学叫绰号时,如何告诉同学自己不喜欢被叫绰号,请同学停止,并警告同学,如果再继续叫就要报告老师,但一定不可以动手打人,想打人的时候“把手缩起来”……

母亲参加了交谈——给12岁以下的儿童做咨询,最好请家长参加。家长学会像咨询师一样同孩子交谈他的问题,用咨询师教的方法纠正他的行为,在咨询时间之外督促和帮助孩子。

同时,考虑到儿童行为与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咨询师也与母亲讨论了养育方式、规则制定和执行。人文主义的母亲同意,自己对孩子宽松有余,可以加强权威、规则制定和执行,传递给孩子真实、正确的反馈。

考虑到孩子的老师已经对孩子有成见,社会环境对孩子不够友好,父母给孩子换了一所学校。孩子在新学校有一个新的开始,适应良好,曾经有过的主要问题都克服了,“虽然还会有挑战”。有挑战是正常的。

必须说,我在小闻的治疗中,不只是行为矫正,而是多管齐下,包括思想认知(cognition)、情绪管理(emotion management)、应对与行为调整/管理(coping and behavioral adusting/management),以及人际交流(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还有协商、妥协、道歉、讲和等方法。

所有的方法都针对导致他陷入困难、麻烦的原因。

06

精神病学的ADHD话语在儿童发展问题、不当、不良行为的解释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一种新兴话语,在中国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传播着,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精神病学专业人士采信、采用这套话语推行业务,而更多的家长即便担心药物依赖,但很少人质疑这套话语本身,很多人觉得药物无非就是没有效果。

其实,后果比人们想象的严重得多。精神疾病诊断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也影响周围人对儿童的认知、期待和对待儿童的方式,进而可能影响到儿童的命运。

想写这篇文章有几年了,近日读到以色列心理学家和研究者雅各布·奥菲尔(Yaakov Ophir)博士关于ADHD的观点,更让我有写下本文的紧迫感。

奥菲尔博士本来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研究者,工作中他像别的心理学家一样,把那些在课堂上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调皮捣蛋”的孩子诊断为ADHD,并建议父母让他们吃药, “利他林让你儿子不再感到麻木……他的自尊心不断受到攻击。如果不用药物治疗,他长大后会对自己所有的不当行为感到过度内疚。”

直到他自己的儿子出现同样的情况。这下他遭遇了灵魂拷问。

他发现没法把自己的孩子诊断为“病人”,更没法让孩子吃那些他给别人的孩子吃的精神药物。

他决定以行为矫正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的儿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避免了他的那些“病人”的种种不良后果。

自此,他的工作主要聚焦于以细致入微、去病理化的方式理解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他撰写了具有争议性和启发性的著作《ADHD不是病,Ritalin不是解药》——本文采用了这个书名做标题。他在书中批判了对ADHD的传统医疗化观点,并倡导从更广泛的角度出发,理解孩子的行为特征和需求。

奥菲尔博士指出,人们对像Ritalin这样的药物的过度依赖是一种“一刀切”的解决方案——这也是卡马拉塔医生的批评。

这些药物虽然能在短期内缓解一些症状,但并不能解决注意力和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此外,他对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和长期依赖性提出了担忧——哪位爱孩子、有头脑的父母不会有这样的担心呢?

07

奥菲尔博士强调环境和背景的重要性,主张从孩子生活的整体背景中寻找原因,认为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其所处环境的反映。

小闻在学校的表现与老师对待他的方式有关。同时,如果家庭中缺乏明确的规则,孩子可能表现得无序和冲动。

缺乏明确规则的问题,在小闻的家庭中也出现了。咨询师发现孩子对母亲的权威和指令尊重不足,当他破坏规则和约定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后果,这对孩子并不利——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美国现在的养育是,“棍子下岗了,利他林上岗了”。

咨询师和母亲讨论了不同养育方式,共同觉得母亲的养育方式宽松有余,而权威和执行规则不足。母亲决定增加权威性,制定一致的规则,提供稳定和有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同时,母亲也增加了孩子的社交活动。在周末的时候,与有同龄孩子的家庭约着外出游玩、聚餐,创造孩子培养社交能力的机会,操练如何合作、如何表达需求、如何解决冲突。

小闻能够在短短时间内从一个老师眼中“头疼”、不想教的所谓ADHD孩子,在另一个学校、班级中成为一个优秀的成员,而不是在ADHD患者的路上越走远远,与母亲对孩子的接纳放不开;与母亲对自己的养育方式调整分不开,与她为他换学校环境、为他寻求心理咨询等多管齐下各种明智的做法分不开——真是孩子的福分。

祝贺孩子停了利他林!祝贺获得了自信,相信他摆脱了ADHD认知及其带来的自卑与羞惭!

奥菲尔博士指出,

将所有行为问题都归因于医学问题,可能会让父母忽略孩子的真实需求。医学化的倾向容易让父母把责任转移到外部,而非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诚哉斯言。

真正爱孩子、对孩子负责,请不要给孩子贴上ADHD的标签。

成长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途和儿童的权利,切莫把试错行为视为疾病!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