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人,濡染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策略探索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将文化元素融入音乐活动可助力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本土化发展,更能在深化幼儿音乐活动体验的同时,促进幼儿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学衔接不足、文化资源匮乏、重视程度不够等情况。为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审美素养,完善教学计划,开发更具多元性的音乐文化资源,同时,做好文化资源与课程活动的衔接工作,确保文化元素能够被合理融入音乐活动中。同时,以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为目的,通过家校共育为幼儿提供更具音乐元素和文化元素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施提供助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幼儿园;音乐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展现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凝聚丰富的文化资源,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幼儿园音乐活动,可在改善以往音乐活动形式的同时,助力幼儿在音乐领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肩负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结合文化元素培养幼儿音乐素养,引导幼儿自觉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以此促进音乐活动有序实施以及幼儿的全面成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意义
(一)促进文化传承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有利于幼儿在启蒙阶段便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有助于激发幼儿爱乡、爱国、爱民族的情感。结合幼儿认知特点分析,幼几年龄尚小,认知思维尚未完全形成,教师在此阶段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增强幼儿对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能帮助幼儿在成长时期建立自信心,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其自觉肩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
(二)促进本土课程开发
教师在设计与组织幼儿园音乐活动时,大多围绕基础音乐课程开展,此类课程不完全契合不同区域活动的特征、不同幼儿的成长特点。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幼儿园音乐活动,更有助于开发带有地域文化特点的音乐课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助力下,教师还可挖掘更多隐性和显性音乐资源,创建更符合园区幼儿特点的音乐课堂,助力幼儿在音乐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丰富幼儿音乐体验
幼儿具备灵敏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其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能力较强。对于许多幼儿来说,聆听音乐、鉴赏音乐是一种享受,能满足其审美需求。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并组织音乐活动,可开阔幼儿音乐学习视野,滋润其心灵培养其优秀品质,使幼儿在无形之中构建带有文化元素的精神世界。同时,此类音乐活动还能够延伸教学空间,加深幼儿的体验,提升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施困境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活动的衔接问题
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开始逐步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中,但结合具体的应用情况来看,仍存在衔接不紧密甚至是脱节的情况。以实际教学为例,部分教师在音乐活动中过于注重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忽略幼儿认知、文化特点地区实际情况等,将超出幼儿认知水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硬地引入音乐活动导致二者较难实现融合。此外,幼儿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相对有限,并且教师在融合时缺乏创新,过于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忽略幼儿课上的体验和感受,这也是阻碍音乐活动实施的重要原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资源的利用问题
虽然许多教师尝试将戏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幼儿音乐活动中,但针对此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活动的副合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少数民族习俗的了解较少,只能借助音乐所传递的旋律体会歌曲内涵。在此背景下,难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活动中的升华。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资源的重视问题
幼儿园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场所,但对于幼儿而言,仅在幼儿园这一环境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远远不够,幼儿的生活环境也会对其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造成直接影响。结合目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活动的融合情况的分析,其多在幼儿园内部开展,家长对相关内容的了解较少,部分家长过于注重文化启蒙,更倾向于为幼儿提供钢琴、小提琴等带有西方音乐元素的文化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明显差异,包括环境、家长的教育意识、教师教学手段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均会对幼儿身心造成直接影响。为此,除提高各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外,还需集合各方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音乐活动稳步实施。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做好教学衔接,合理导入资源
1.融入传统童谣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活动的衔接角度来看,仅引入文化资源并不能真正提升音乐活动的教学效果,教师还需选择更符合幼儿认知且带有音乐性、愉悦性、生活性特点的内容,以幼儿更易理解的形式实施音乐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童谣融入音乐教育,可形成带有律动的活动氛围,不仅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探索欲望,更能增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使其在活动中了解童谣的特点和传统风俗习惯。为此,教师可采用“听唱”结合的教育方法,基于幼儿的理解和记忆特点实施音乐活动。
教师可在开展音乐活动时,融入传统童谣《二十四节气歌》《杯子歌》等,能教授幼儿节气知识。结合《杯子歌》的节奏特点来看,其有时尚、动感的特质,教师教学此类歌曲时可引导幼儿借助道具杯子,配合打击节拍练习。为避免幼儿长时间练习同一种乐曲的节拍而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可引入《二十四节气歌》其与《杯子歌》的节奏较为吻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入短小的歌词,引导幼儿以杯子为道具完成演唱,以此创设活跃的教学氛围,使幼儿逐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音乐活动的魅力。
2.优化活动形式
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资源带有旋律美、意境美、乐器美的特点。为在音乐活动中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结带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相关音频、视频,以直观的教学方法,带领幼儿感受那些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音乐资源,大多通过不同的音高、音色和音强传递不同的情感。为调动幼儿视觉和听觉,教师应定期展开音乐鉴赏活动,搜寻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歌曲和更符合幼儿认知的音乐资源,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幼儿能够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自觉形成传承文化的思想。
如在端午节之际,教师可结合端年节的相关文化组织开展音乐活动,询问幼儿“大家知道为何端午节要吃粽子吗?端午节的民间风俗和相关歌谣是什么?’等问题。由此引出传统歌曲,引导幼儿在音乐的旋律中参与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引导幼儿在倾听传统音乐的同时,围绕“粽子”“划龙舟”等主题完成相关舞蹈动作,以满足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同时,在主题音乐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鼓励幼儿向家长和其他小朋友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挖掘隐性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结合国学元素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融入国学元素,不仅可向幼儿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幼儿对待人、事、物的态度,真正在净化儿心灵的同时,促进幼儿文化素养的发展。
如教师可引入中华古诗词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内容,以演唱的方式呈现国学经典,使幼儿在国学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良好的品格,使其在音乐的滋养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多数情况下,创作古诗词,尤其是创作七言诗和五言诗,对节奏有较高要求笔者认为其节泰分为意义节泰和音调节奏两种。为此,教师在教学期间,应从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两种角度展开教学。
从音调节奏角度分析,以《静夜思》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幼儿了解国学文化的基础上,帮助其掌握音调节奏。如先介绍该作品的背景故事,并结合歌曲音调节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开展音乐活动。为深化幼儿对诗词音调节奏的了解,教师可结合诗词朗诵规律,附加四四拍的节奏展开教学,具体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XXXXXXXXXXXX);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XXXXXXXXXXXX);从意义节奏的角度分析,以《春晓》为例,其意义节奏多以词组、介词结构或是句子为节奏单位。有时,意义节奏与音调节奏存在一致性,但有时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为此,教师可结合两种意义节奏的不同特点展开音乐活动,具体如下:春眠不觉晓(XXXXXX);春眠不觉晓(XXXXXX)
无论从音调节奏还是意义节奏的角度来说,融入国学元素的音乐活动,均可借助跺脚、拍肩、拍手等动作展现。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可将身体动作副入音乐节奏,带领幼儿将古诗词中的韵律转化为动作,使其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结合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蕴含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将中国戏剧融入音乐活动中,有助于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活动的独特性。为此,在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戏剧与音乐活动的融合,避免幼儿因接触戏剧的机会较少而无法投身学习。除在音乐活动中传授唱戏技巧外,教师还可设计戏剧表演游戏,如“古偶戏”“皮影戏”等,引导幼儿从任务和故事情节中,感悟优秀的精神和品质,使每位幼儿均能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结合舞蹈资源
幼儿天性好动,融合音乐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舞蹈资源,更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激发其音乐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学习传统舞蹈动作,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舞蹈动作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
如以幼儿园音乐活动为例,教师可适当引入《十二月望郎》歌曲,并向幼儿提供经典道具,如“扇子”“手绢”。幼儿对道具类的活动兴趣较为浓厚,在幼儿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便可以播放视频或是亲身示范,展现“地花鼓”表演,并引导幼儿模拟相关动作,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自主实践平台。此方式不仅可在无形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能调动幼儿学习、实践热情。
为更好地教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还可以小组竞赛的形式,组织幼儿在完成学习务后开展舞蹈和演唱比拼。比拼主要是使幼儿持续处于深度学习状态。教师提表演动作,使幼儿在律动中感受音乐的节奏美,使其能借助身体动作完成对音乐情感、音乐内涵的表达,从而进一步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活动的融合教学。
(三)提高重视程度,开展家园共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活动的意义在于发展幼儿的音乐素养,达成音乐启蒙教育的目标。为达到此目标并避免强硬的融合方式导致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出现偏差,教师在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适当融入其他优秀文化,创造性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以此实现文化的传承。为此幼儿园教师应积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发展,引导家长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从而使幼儿逐渐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幼儿的家乡和幼儿园所在区域,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更具个性化特征的音乐活动,以保障音乐课程的稳步实施。
鉴于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学习乐器,教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搭建家校共育平台。
如在园区内定期展开亲子活动,鼓励家长与幼儿共同开展“小胡笙”“葫芦丝”等音乐作品赏析活动,加深家长与幼儿对民间乐器的了解。
部分家长对传统乐器、传统音乐的片面解读,是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音乐活动的主要原因。为使幼儿在更优质的文化环境中成长,教师应增进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改变家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使家长能够和幼儿共同参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收集更多民族歌曲资源,与家长共享资源,鼓励家长引导幼儿接触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幼儿能够在传统乐器的学习过程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其在与传统音乐元素的接触中发展个性化音乐思维。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幼儿园音乐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在音乐领域的发展,而且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此,教师应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优势,并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活动的特点,制订教学计划。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更多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传统音乐文化素材,并以便于幼儿理解的方式星现资源,以此帮助幼儿培养树立文化意识。同时,以拓展幼儿文化视野为目的,通过国学资源、舞蹈资源、戏剧资源的融合,组织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活动。此外,提高不同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通过家校共育模式为幼儿创设更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音乐学习氛围和成长环境,为幼儿音乐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