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儿童教育之门——纪念《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初版100周年(之一)
2025年是陈鹤琴早期重要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初版问世100周年(商务印书馆),这两本书是姊妹系列,内容衔接、密切相关,一本描述研究过程(观察、实验、分析;后者强调教育、引导儿童成长、发展的方法,以及家庭环境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陈鹤琴教育思想、学说的起点标志;还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儿童心理学、儿童学研究,乃至中国儿童教育“科学化”历程的开端,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化”(客观性、数学性、工具性)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在这两本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儿童教育奠基性、开创性著作中,陈鹤琴力图阐释三个问题:(一)儿童是谁,从哪里来?(二)儿童怎样发展与儿童教育的价值?(三)儿童的成长、发展对于成人社会的意义?如果说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1870-1952)名著《童年的秘密》(1936年)揭示了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成长、发展的潜能,“秩序感”由儿童通过“工作”形成,强调成人不应“打扰”“抑制”这一过程。
而在陈鹤琴看来,儿童的成长、发展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儿童“天赋”与“环境”共同作用;儿童心理特征、个性等精神成长取决于儿童的健康、活动程度,来自于“环境”的刺激、暗示对于儿童活动以及行为、判断取向产生直接、深刻影响。因此“儿童教育”责任首先应是指导、帮助儿童在“适应环境”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以发展能力,同时,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得以“传递”。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克伯屈(1871~1965)指出(大概意思):福禄培尔(1782-1852)创办幼稚园(现称幼儿园)初衷之一,儿童因年幼缺乏对自环境优劣判断的能力,因而成人创设优美的环境(即Kindergarten,中文:儿童的花园),使儿童的身心得以熏陶,避免任何不良的诱惑、影响。陈鹤琴与许多中国老一辈儿童教育家都是同样的教育主张,即“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一、儿童是谁,从哪里来?正如人们所知,继达尔文(英国自然学家、生物学家,1809~1882)普莱尔(德国儿童心理学家,1841~1897)之后,中国最早开展儿童活动个案研究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他对其初生长子一鸣进行808天连续观察、试验并详细记录,被公认为“中国儿童心理学”开端的标志,其实也是“儿童教育”进入“科学化”“中国化”时代的开始。然而,对于后者,并未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陈鹤琴通过“儿童活动个案追踪研究”证明:(一)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即“独立性”,同时也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儿童的成长、发展尤其内在的程序、规律,儿童教育是“人”的教育,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而不应笼统一概而论。(二)儿童的成长、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环境”相依相伴,密不可分;其过程是从“生物人”“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进化过程,谓“可教性”(可发展性)“可型性”或“可塑性”。(三)儿童与儿童教育对于社会、文化进步的意义在于:(1)儿童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基础;(2)儿童教育指引儿童成长、发展方向;(3)成人应根据儿童的身体、心理等特点、规律采用科学的态度与积极方式帮助、支持儿童的成长,而不应“违逆或罔顾儿童的意志、需要,采用“灌输”“强制”等“消极”方式将儿童视为“工具”。(未完,待续)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