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花:幼儿的自主性发展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
幼儿园的生活本身是最生动的教育现场。当我们谈论幼儿的"自主生活养成",不应仅将其视为穿脱衣物、整理玩具等技能训练,更需意识到:生活是孩子与世界对话的起点,是生命成长的完整生态。
从清晨入园时自己叠外套的专注神情,到游戏冲突中学习说"请等一下"的社交智慧;从饭前洗手的生活常规,到难过时主动寻求安抚的情绪管理——每个生活细节都蕴藏着自我认知、独立判断与社会交往的契机。
真正的自主生活教育,是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教师专业支持的"支架",逐步建立对自我身心的掌控感,形成健康的生活节律与积极的生命态度。让我们在董旭花、阎莉、张海豫、韩冰川共同编著的新书《自主生活:为幼儿一生幸福奠基》中,共同探索如何将生活转化为教育资源,让自主的种子在真实体验中生根发芽。
董旭花山东女子学院教授
01/自主游戏、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关系?
自主游戏强调教师要信任幼儿,放手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把握游戏内容和游戏进程,玩自己的游戏。在自主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心幼儿玩得是否开心,还要关注幼儿的主体性发展。评判一所幼儿园游戏水平的最直接标准就是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水平的高低。所以,开展自主游戏,不仅仅是教师放手那么简单。
自主学习就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自己的探索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解决问题,并获得发展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的浅表学习,而是更多地基于幼儿自身兴趣和真实问题的有意义学习。它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在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重组、改造旧经验和习得新经验,从而获得有意义的发展。
自主生活所说的“生活”,不仅仅指向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等与身体健康和安全有关的活动,还包含情绪情感调控、个性、社会性发展等与幼儿的心理健康及文化生活有关的活动。因为年龄小,幼儿的生活经常依赖成人的关照,而长期的关照过多和过度保护,极易导致幼儿的依赖心理和低能状态出现。因此,自主生活教育就是强调教师要转变儿童观和教育观,把幼儿看成独立的、有能力的个体,鼓励幼儿独立管理自己的生活,支持幼儿参与与自身幸福生活有关的社群活动和文化活动,让幼儿在自主的生活中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力的发展,学会负责任地关照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贡献以及幼儿园群体生活的美好。
更多TIPS :
自主游戏、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虽然各有其含义,但本质是相同的,都以幼儿是独立发展的人为出发点,目标都指向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性发展,以帮助幼儿成长为对自己和社会有贡献、负责任、有能力、敢担当的个体。
另外,我们必须强调自主游戏、自主学习与自主生活在幼儿阶段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幼儿在任何一种活动中获得的自主意识和能力,都会自然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另外,游戏、学习和生活只是一种教育学意义上的相对划分,在教育实践中,游戏与学习、游戏与生活、学习与生活很难完全割裂开来。
广义的生活涵盖所有的活动,包括游戏和学习;广义的学习自然离不开幼儿的游戏和生活,或者说幼儿最典型的学习就是通过游戏和生活进行的;广义的游戏不仅指自由自主的游戏活动,还指带有游戏精神的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如此说来,自主游戏、自主学习与自主生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我们很难把它们严格分开。
相对地界定自主游戏、自主学习和自主生活的外延,只是为了更好地设计和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内容,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幼儿园课程不同组成部分的结构和特点,以便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方方面面的问题。
幼儿的自主性发展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只有落实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幼儿的具体行动中,才能产生实效。
02/如何理解自主生活和自主生活教育?
强调自主生活教育的意义,还需要我们回归原点,理解自主性的含义以及童年期自主性发展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把握自主生活与幼儿园自主生活教育的重点。
自主性
自主性是自我依靠、自我控制和自我主张的有机统一。自我依靠,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不经常寻求别人的帮助,与此相反的是依赖;自我控制,是指能够主动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愿望,调节自己的行为,与此相反的是任性;自我主张,是指能够相对地自己做主,不受他人影响和支配,与此相反的是从众。
现代教育倡导“以儿童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认为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奔向未来的个体,所以应该追求儿童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看,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必然会成为一个人颇为重要的精神特质,并影响其一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
长大一生的发展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开篇就强调:“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回归幼儿的生活,并关注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是当下幼儿教育改革的重点。
自主生活与自主生活教育
自主生活是作为独立的、具有能动性的个体的必然选择。尽管幼儿年龄小,在生活中更多地依赖成人的照料,也尽管幼儿园保教一体的教育原则让教师认为自己应该照顾幼儿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照过多、过细就等于爱孩子,真正的爱指向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自主生活教育的核心目标指向幼儿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所以,幼儿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认可幼儿是独立、平等、有能力、有巨大潜力的个体,在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制订计划和采取行动,在活动中慢慢引导幼儿做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幼儿的愿望和兴趣,结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支持幼儿参与与自身幸福生活有关系的各种活动,让幼儿在自主的生活中实现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力的发展,学会负责任地关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力量和贡献。
03/好的生活教育不能抛却自然和社会
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幼儿自从脱离母体呱呱坠地起,就开始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既不能缺少大自然的滋养,也不能缺乏大社会的熏染。因此,好的生活教育不应割裂儿童与自然和社会的链接。
基于自然
● 亲近自然是儿童的天性
当我们带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宝宝来到大自然中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他对大自然大生充满好奇和探究的热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这种与自然的亲缘关系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儿童的基因之中。比如沙水是大自然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材料。
● 亲近自然为儿童积蓄力量
广阔、祥和、宁静的大自然具有强大的滋养和疗愈功能。自然中的儿童可以放松身心游戏,感受来自大自然的轻松、欢愉、无限变化和生机勃勃,而这些感受是幼儿快乐的源泉,也是支持幼儿自主走向幸福生活的内在力量。
● 亲近自然保障儿童身心健康
户外活动缺乏极易带来肥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免疫力低下等一系列健康问题,所以,经常带领儿童走进自然,并由此养成亲自然、爱锻炼的好习惯,对儿童当下乃至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益处。
紧密社会
● 生活不能与社会隔绝
幼儿园本身是一个小社会,幼儿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之后,会与很多同年龄的幼儿相识,并与他们建立童年的友谊,这是其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每一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是其家庭系统的缩影和代表。幼儿在幼儿园这样的小社会中进行交往,为他们后续走入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 幼儿园课程不能独立于社会生活而存在
当下,有些幼儿园的课程存在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现象,比如:片面地强调由成人为幼儿架构所谓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封闭办学场所,甚至取消了外出参观活动等等。
开放多元的社会资源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幼儿园课程更具有生命力和生活化的特点。比如,很多农村幼儿园的外面就是大片的农田,幼儿在这里可以春赏菜花、夏探秧苗、秋看收稻、冬寻霜露雪。走进农田,幼儿可以观察比较油菜花、萝卜花、豌豆花的异同;访问当地农民,幼儿可以了解抛秧、插秧的不同种植方法。此外,幼儿还可以调查了解各种农具的发展变迁历史,感知天气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等。
● 社会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既是国家提出的要求,又是幼儿个人自身成长的需要。比如,幼儿是否能分辨好与坏、善良与邪恶,能否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奉献、友爱、互助并付诸行动。传统的说教不可能实现育人的目标,教师应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体验和领悟,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并转化为行动。……
生活教育不是刻板的规则灌输,而是点燃内在生命力的艺术。作为幼儿成长路上的同行者,我们需以更开阔的视野理解"生活"——它既是看得见的衣食住行,更是看不见的情感流动;既是个人习惯的养成,也是社会关系的建构。
每一次支持幼儿完成自我服务时的耐心等待,每一场引导情绪表达的绘本共读,都是专业智慧和温暖陪伴共同守护孩子成长的节奏。教育的真谛,其实就藏在平凡生活的瞬间里。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