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不妨让孩子“野”一点
一、
大人总希望孩子“乖一点”,但过度乖巧的背后,可能藏着压抑的灵魂。
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从小听话的孩子,长大后连辞职的勇气都没有。”
心理学上把这叫“讨好型人格”,牺牲自我,迎合他人,最终失去人生的方向盘。
反观吴京陪儿子“打架”的日常:
父子裹着被子扮大象,抄起金箍棒“大闹天宫”。
看似失控的画面,却让孩子在疯玩中感受到无条件的爱,滋生面对世界的底气。
二、
“野”的本质,是探索世界的勇气。
纪录片《小人国》里的“孩子王”池亦洋,从小披着披风挖地道、演打仗,被家长视为“麻烦”。但10年后,他成了国家橄榄球队员,用“野性”对抗赛场上的荆棘。
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童年顽皮的孩子,成年后更有主见、创造力和抗挫力。
三、
“野”
一点,是给孩子广阔的活动空间。
如今,不少孩子被困在高楼大厦与学校、培训班之间,三点一线,如同笼中鸟,很少有“野”的空间。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弗吉尼亚・斯特娜说:“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
邻居家父母极为开明,每逢假期,都会带孩子去乡下。
在田野里,孩子追蝴蝶、捉蚂蚱,与小伙伴在溪边打水仗,脸上红扑扑的,汗水将头发粘在额头。
“天人合一”的经历不仅锻炼了孩子的体质,更让他对大自然有了深刻的认知。
相比之下,很多家庭目前还没有这些条件,忙于奔波,有些家长过度担忧孩子的安全,将孩子的活动范围局限在家中,失去了亲近自然、锻炼自我的机会。
四、
“野”
一点,是给予孩子思维的自由。
爱因斯坦小时候把指南针拆得七零八落,牛顿在苹果树下研究“为什么苹果不往上飞”。
硅谷某创投基金专门投资“捣蛋鬼”,他们认为把可乐浇进蚂蚁窝观察反应的男孩,用烟花炸坏邻居草坪的少年,往往具备突破常规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
在学校陈老师的美术教室里(我们学校一位美术老师一个专用教室),墙上贴着的,满是老师让孩子们描绘未来城市的绘画作品。
有的孩子画出会飞的房子,有的设计了能在水中行驶的汽车。
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展现出孩子们独特的思维,让参观的大人也赞叹不已。
但在现实中,受应试观念的影响,部分家长和老师总是强调标准答案,久而久之,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束缚。
我们不妨让孩子的思想自由一点,大可天马行空,思维打开,格局才会打开。
五、
“野”
一点,是给予孩子试错的时间。
没有人能一次成功,孩子更是如此。
马云曾说:“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
当孩子学走路时,一次次摔倒,却在不断尝试中学会了行走。
在学习骑自行车时,孩子难免也会摔倒受伤,甚至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我们知道,适量接触病原体能增强免疫力,教育中的“试错疫苗”同样道理:
弄坏过玩具的孩子更懂珍惜,吵过架的孩子更会沟通,丢过钱包的孩子更早学会生存。
如果家长阻拦、担心,怕孩子受伤,孩子就无法从失败中汲取经验,难以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
六、
当然,让孩子 “野”一点,并不是放任自流。
就像俞敏洪说的:“野蛮生长不等于没有规则,自由需要边界。”
“野”
孩子和 “熊孩子” 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尊重边界。
“野”是释放天性,但遵守社会规则;“熊”是漠视他人,以自我为中心。
哲学家洛克曾说:“缺乏教养的人,勇敢会变成粗暴。”比如,孩子雨中嬉闹是“野”,但用扫帚泼水到路人身上就是“熊”。
人民日报曾列出“教养藏在9个细节里”:公共场合不大吵大闹、撞人说“对不起”、不随意破坏环境。这些细节的背后,是“尊重他人”的底线教育。
家长和老师要教给孩子礼节,为孩子划定界限,就像放风筝,风筝虽能自由飞翔,但始终受线的牵引。
七、
好的教育,应当让孩子 “野” 起来。
让孩子 “野” 起来,其实是一种放手,给他们足够的活动空间、思维自由和试错时间,让他们在自由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孩子在 “野” 的过程中,既能拥有丰富的体验和创造力,又能学会遵守规则,成长为独立、自信且有责任感的自己。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