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学得慢、做题乱,问题根本不在学习习惯,而在这5个思维习惯(附培养策略)

学得慢、做题乱,问题根本不在学习习惯,而在这5个思维习惯(附培养策略)

 

前几天,一位刚当老师的朋友跟我吐槽:我真怀疑这届学生到底聪不聪明。

他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题:

船逆流每小时走12公里,水流速度4公里,船的静水速度是多少?

80%的孩子立刻脱口而出:“124,等于8

他问了一句:你们确定?全班开始狂擦橡皮,改成了正确答案12+4=16

他说:提醒一下就能懂,那他们到底是聪明还是不聪明?

我笑了笑,说:这不是聪不聪明的问题,是会不会思考的问题。

很多孩子不是不努力、也不是没天赋,而是从小就缺了一样关键东西:👉 思维的习惯

我特别认同段永平说过的一句话:

我觉得没有人天生有悟性的。我看到的有悟性的人,一般都非常肯悟,会习惯想本质及长远。

这放在教育上就是:
📌 一个孩子有没有深入思考的意愿(习惯),
📌 有没有深入思考的方法(能力),
决定了他能不能真正走得远、飞得高。

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
真正拉开孩子学习差距的,不是谁更努力,而是谁的思维方式更好

我把这种能力叫做:学习的底层引擎——思维习惯。它比学习习惯更本质、更长远,也更容易被忽略。

接下来,我想跟你分享5个顶尖学霸身上都有的思维习惯。每一个,都是孩子学习力提升的关键分水岭

 

01

别急着做题,聪明人第一步是问清楚

很多孩子一拿到题,第一反应就是快点做。但真正的聪明人,第一步不是动笔,而是界定问题

还记得开头那道船速题吗?
真正会思考的孩子,心里会先问三个问题:

  • 题目到底在考什么?
  • 已知条件是什么?
  • 我应该用哪种思维方式去解它?

他会先界定核心概念:静水速度逆流速度之间的关系。

然后搞清楚:逆流是船速减水流,给了逆流和水流,那静水速度自然就是逆流+水流。

这一来一回,答案反而更快、更稳。

很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做错题,就恨不得戳着脑门说一句:你到底看清楚题了吗?怎么又死套公式?

但其实,错不是错在眼不够亮,是思维不够清。
孩子们没有形成先弄懂问题的思维路径,才会急于动笔、公式乱套。还没开始思考,就绕路而行了。

这其实是一个可以培养的习惯,比如,下面是我经常推荐给家长的三个问题界定训练法

✅ 训练1问题拆解游戏

每天找一个生活问题,和孩子一起问一句: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
比如:今天作业太多做不完了”——核心是时间管理还是注意力不集中?

✅ 训练2五个为什么

来自丰田公司的经典提问法。
对一个现象连续追问5为什么,往往能从表面跳到本质。
孩子说这道题太难了,可以顺着问:为什么难?哪个步骤?为什么卡住?是不是概念没搞懂?

✅ 训练3一分钟思考前置

做题前,强制让孩子用1分钟思考并说出:
这道题想考我什么?
我解这题的关键思路是什么?
不用写下来,说出来也有效。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是在训练孩子的一种底层能力:主动界定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一旦这个习惯养成了,他们不仅做题更准,面对复杂任务也更有把握。

毕竟,真正有思维力的孩子,脑子里永远比别人多想一步

这些训练方法看似简单,但家长要系统、持续地练习这些习惯,光靠一两次提醒是不够的。

如果你希望孩子从机械做题转向主动思考,强烈建议从这个第一个思维习惯开始练起。

当然,光一个主动界定问题的习惯还不够,良好的思维习惯还需要更多的支柱。

 

02

做得多,不如做得有效:

学霸刻在骨子里的复盘习惯

不要以为学霸都是拼命刷题,大部分的学霸做的题目可能比你孩子还要少。

你可以想象一下两个孩子:

🧒A:刷完一套卷子,啪地一声把作业本一合:搞定!
🧒B:写完之后,反复盯着那两道错题琢磨:为啥这地方我总出错?

A写了100题,B可能只写了30——B把每一次出错都变成了思维的升级。

这,就是聪明学习者的区别所在。

但问题是,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复盘的概念。他们脑子里只有赶快做完,没有做完之后还要复盘
而且这个过程,老师不会布置,考试不考,连家长也常常忽略。

结果就是,孩子永远在重复同样的错误。做了很多题,但本质没有提升。

因此,不要仅仅在学习上培养复盘 -- 更多的要在生活中去磨练。同时也教给他们系统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一个更容易被孩子忽略、但却决定孩子学习深度的习惯:他们是否敢于盯着不懂的地方发力。

 

03

不懂不是问题,逃避才是真正的问题

不懂不是问题,回避才是。越早直面模糊区,越快突破思维瓶颈。

一个课堂,下课了,哪一个群体的学生问题最多,会主动找老师去提问?

就是成绩最好的那拨人。

相比之下,普通学生往往会逃避自己不懂的地方——"这部分应该不重要""差不多懂了吧""记下来算了"。结果是知识体系中留下越来越多的漏洞,直到某天彻底崩塌。

这正是学霸和普通学生的最大区别:普通学生在回避不懂,学霸在追着不懂

学习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把不懂弄得越来越少,那么就意味着知识能更好得融会贯通。

可是孩子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情绪、迟疑、面子问题、惰性、畏难等等,回避而不是直面问题

其实要想清楚,40多孩子一个班,你主动提问解决自己不懂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主动占有了资源,而不提问,则是早早在资源的竞争中放弃。

 

04

靠别人逼,不如自己哄:

真正能学进去的孩子,靠的是自我激发

前面有一篇文章讲过内驱力的真实来源,分为先天和后天。

后天中间有一个孩子可以自己操作的部分,就是自我激励与自我奖励

换句话说,这些孩子能越学越觉得有获得感、成就感,越学越开心

自我激励不是孩子天天喊我要努力我要努力。它是一种认知模式 + 情绪调节 + 小小奖励机制的组合换句话说,真正的内驱力,其实可以出来。

这个能力的培养,手册中也有很多培养的示范与实例可以参考:

 

05

化繁为简,是聪明孩子的隐藏技能

面对复杂任务,优秀的孩子不会直接做,而是先拆解流程、设计路径。

这可能是最能体现"聪明""勤奋"区别的一个习惯

如果我们把提升学习成绩看作一个系统的、复杂的任务,如果孩子不会拆解这个大的目标,东忙一些、西忙一点,很难得到系统的提高。

聪明的学习者懂得:面对复杂任务,直接上手往往会陷入混乱。先把大任务拆解成有序的小步骤,不仅能降低心理压力,还能确保每一步都高效精准。

这种流程化思维,是一种认知层级更高的思维方式,它能大大降低混乱感,提高效率和成就感

这个习惯的价值远超学习本身——未来职场中,规划能力、组织能力往往比单纯的执行能力更为重要

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的,为什么说问题解决能力决定孩子的学业成就,因为问题解决能力的底层,就是一种任务流程化思维过程的体现

光说你要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其实大多时候是没用的。因为孩子并不会把它转化成怎么做。流程化思维就是对自己的详细规划与设计。

这部分内容尤其适合拖延型”“混乱型孩子,很多家庭反馈:孩子变得更有条理、做事更主动、学习也更轻松了。

具有流程化思维的孩子,由于是自己设计出来的流程,执行效率更高、主动性也更强。

总结:

5个习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影响却极深。
它们不只是提升成绩的工具,更是孩子面对未来挑战的内在装备。

有的孩子天生就会,但更多的孩子需要家长一点一点出来
好消息是:只要方向对,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拥有这些能力。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