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教育就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教育就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哪吒之魔童闹海》爆火出圈,我想,它受欢迎不单是因为精良的制作,更因为它折射出真实的教育困境。我们能在电影角色中能找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影片中,东海龙王敖光最终向儿子敖丙道歉:

“父王不该强加期望,你的路该由你自己选择。”

而殷夫人却始终如一地爱着哪吒: “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永远爱你。”? 这在我看来是影片中最为感人的两段话,如果每位父母都可以这样想和做,那孩子是幸运的。

因为这两种不同的爱,都指向同一个真理—— 教育不是塑造,而是成全。

但大多数父辈的期许往往没有恰到好处,让孩子在愧疚与压力中丢掉了自我。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有的孩子是花的种子,有的孩子是树的种子。

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每一朵花变成一棵参天大树,也不是让一棵大树变成一朵漂亮的花,而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光芒,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的天性,不要被外界的期望和压力所左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反观现实生活,我们却常常被“标准答案”束缚。不顾孩子的兴趣与特质,而只是督促孩子追逐被世俗定义“成功模板”,高分、名校、体面工作等等,仿佛只有达到这些标准的人生才有意义。殊不知,这种思维恰恰扼杀了生命的多样性与可能性。 

班里有一个名叫小A的男孩,他是一名转学生,按照现在大众的眼光来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后进生,专注力差,上课坐不住板凳,喜欢抠手抠笔,在老师的反复督促下,一节课能写不到十个字。孩子妈妈说:“我和他爸爸从小都是打压式教育,知道应该鼓励,但是不会也做不到,只是一味地批评。”

孩子妈妈是很坦诚的,沟通中我发现孩子妈妈十句中有十句都是在批评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刚接触的第一周,我发现他妈妈确实没有说错,孩子的确有很多“毛病”,不过出于教育者的自觉和直觉,我想一定不是这样,于是我带着找优点的“有色眼镜”观察他,我发现小A最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无论上课下课,午读托管,一有时间就看书。


走廊图书角的书,他拿来一本就聚精会神地看,无论周围多么嘈杂干扰不了他,有一次被路过的蔡校长发现,拍照发到群里,表扬了一番。但是谁又能想到这是一个字都写不好的孩子呢?谁又能说他是真的专注力差呢?

明明他看书的时候最专注。小A也很有想象力,课后托管时候躲在桌洞里画漫画,画老师上课发火,学生怪模怪样的搞笑场景。他把科学课本上的小人头剪下来,做成皮影戏表演......这种种的“反骨”行为,已被我严肃处理,但是对于他那份自尊心和创造力我一直小心保护着。四年级音乐期末考试中,小A取得了全班第六名的好成绩,音乐老师特地到我这报喜,我们两个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他。

我从不吝啬表扬,因为我始终相信,成长之路,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赛道。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但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只会学习,只能学习。孩子喜欢的,我不会因为“标准不符”予以否定;孩子擅长的,不会因为“没啥作用”而否决;孩子努力了却始终达不到的,我更不会因为某种私欲或杂念而强逼他们。 

我是这样做的,也是这样劝家长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认清孩子的一切,接纳孩子的成长与别人不同,允许他与你期待的不一样。 

有的种子要长成花,有的注定要成为树。真正的教育,是尊重不同的生长节奏,接纳不一样的生命形态。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人生的使命只有一个,找到自己,忠于自己,成为自己。”

董宇辉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曾说道:你没必要成为我,成为你自己就行。你要相信每个故事都很动人,每一种人生都很精彩。”

是的,日有不同光,昼夜各有宜,让花绽放,让树参天,让每个生命都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教育最好的姿态。   

其以《哪吒2》为引,借“让花成花,让树成树”的隐喻,精准叩击现代教育的核心命题——尊重生命多样性,拒绝标准化塑造。

小A的案例很有说服力,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在阅读与创造中的独特光芒,既体现教育者的专业敏感,更彰显“成全式教育”的实践智慧。

张老师将教育理论(黑塞、董宇辉的观点)与教学现场紧密结合,既有对功利化教育的理性反思,亦有对“看见每个孩子”的深情呼吁。

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意识——承认差异、守护本真、静待花开,为基础教育挣脱“成功模板”束缚提供了生动的行动注解,展现了一线教师难能可贵的教育自觉与人文视野。 

王红点评: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赞!张平老师的文章让我(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母亲)深有感触,不禁想到了我自己和我的孩子。

我从小听话,基本上所有的决定都是父母或者我姐说了算,我就理所应当地想让我孩子也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我和她的矛盾逐渐越来越多。她越来越有主见,好像不是那么听话了?!静心自省,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是因你而来,而不是为你而来”。

我凭什么让她按照我的想法去长大呢?当父母放下 “为你好” 的执念,转而以敬畏之心凝视孩子的成长轨迹,就会发现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生长密码。

我们教育学生也是同样的道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看见、被倾听、被成全。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