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走、跑、跳跃、攀和钻爬的发展
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核心经验是PCK理论建构在学前儿童健康领域中运用的一个研究成果,旨在通过提升教师对学前儿童健康领域核心经验的认识,提高教师在健康领域的专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促进教师实施高质量的整合课程教学。为了更科学和有效地开展学前儿童健康课程,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除了外部激励机制、场地、器材、时间等要得到保证之外,教师是否具备一定的健康领域的核心经验是关键因素。本文为您分享身体移动能力中走、跑、跳跃、攀和钻爬的发展等相关内容,欢迎分享与收藏。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身体移动(无器械),身体移动主要包括走、跑、跳跃、攀和钻爬。
走是实现身体移动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人的基本、自然的移动方式。走的发展完善过程贯穿在整个学前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出正确的步态、稳定的速度和协调一致的手脚动作。
行走与神经系统的成熟、躯体平衡能力的发展、肢体控制能力的发展、肌体肌肉的强壮程度、视动协调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一般而言,个体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的行走动作模式的发展过程。
跑可被视为走的发展和延伸,快走时就会出现双脚离地、身体腾空的跑步动作。与走相比,跑步有一个短暂的腾空过程,跑的动作速度更快,由单脚支撑与腾空交替形成周期。
跑的动作反映了幼儿多种身体机能的提高。完成跑的动作需要有足够的腿部力量、平衡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跑是运动(田径、篮球、足球)中的重要能力,也是每天常见活动。
学前儿童跑的能力发展迅速,经历着“平稳、速度慢”“平稳、速度快”“平稳、速度快、主动调适强”等阶段。
跳跃一般分成准备、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助跑和原地两种;
起跳阶段是使身体获得较快跃起的速度和合适的角度;
腾空阶段主要是维持身体在空中的平衡和为落地准备有利条件;
落地阶段主要是缓冲身体和保持身体的平衡。
跳跃时,强调全身协调用力,不仅要求下肢快速地屈伸,同时要求上肢摆动与腰腹屈伸的协调配合。
对于跳跃的动作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跳跃距离、跳跃高度、跳跃速度。这些指标都是动作、运动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形态等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跳跃能力发展的综合指标。
跳跃有助于发展幼儿下肢爆发力、弹跳能力、协调性和灵敏性、提高耐力等运动素质;跳跃也有助于发展幼儿勇敢等心理品质。
跳跃是运动重要能力,例如网球、拍球、篮球,也是日常活动中的常见动作。
爬行是儿童最早的身体移动方式,直立后儿童虽然较少再用攀、钻爬等动作作为移动的方式,但是直到6岁仍喜爱攀登、钻爬。通过攀、钻、爬,儿童的空间概念、本体觉得到了锻炼,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发展。
攀的动作有助于增强幼儿四肢肌肉力量,尤其是手的抓握力量的发展,促进幼儿平衡能力、灵敏性和协调性的发展。攀包括攀登和攀爬,攀登强调下肢力量,攀爬强调上、下肢的协同运动,同时有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发展。
钻的动作能增强幼儿腿部和腰背部的肌肉力量,发展幼儿的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爬行活动是日常生活中较实用的身体活动技能,它不仅能增强幼儿四肢肌肉的力量以及背肌力、腹肌的力量,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协调能力、发展耐力素质,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两半球的发展。
学前阶段是身体移动能力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前儿童生存必须具备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未来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
良好的身体移动有助于降低感知障碍的发生、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适宜的身体移动扩展学前儿童自主活动、探索空间,促进认知社会性发展、促进学前儿童建立自我概念和社会交往。
由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与幼儿的生长发育、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有关,涉及范围广泛,通常比较容易与其他学习领域的重要概念相互联结、整合成为一体。这些功能经常重叠在一起,在幼儿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中,幼儿的认知、创意、审美、语言表达等都能得到发展。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