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愉快就餐谈幼儿园教师配班合作
在寂静的夜晚,
慢慢拾起记忆,
曾经那段快乐的时光
愉快就餐
掐指一算,调离北街幼儿园已整整十年,许多教育细节变得越来越模糊,唯有“三个吃货”的愉快就餐,回忆起来依旧那么甜蜜。
曾经我们三人一起带班度过了几年愉快的时光,彼此从个性特征、能力特长、生活习惯都能优势互补,可算得上黄金搭档。小吴爱干净,工作细心,教学能力突出。小杨仗义,也算勤快,在班级工作中我们配合得极为默契。卫生间的垃圾大多由小吴处理倒掉,讲桌抽屉里的杂物每隔几天被小杨整理一次,主题墙的设计由我统筹规划。至今仍记得小吴带下午班时当家长接完最后一个孩子,她总会拿出点名册挨个核对、回忆哪个小朋友由哪个家庭的谁接走,然后才肯离园回家。这一细节一般老师做不到。小杨在保育工作方面也挺细心的。她总能及时发现哪个小朋友的指甲长了,哪个小朋友耳朵里的耳屎被堵,她就将小朋友亲昵地拉到跟前拿起指甲剪或耳勺小心翼翼地进行解决,这一动作极其温柔,与她平时那大大咧咧的个性有点不太相符,但她的确这样可爱。我负责的家园共育栏目,内容总是围绕家长的动态撰写,一周时间只要你细心观察家长,总能发现一些问题,正向的给予肯定与赞扬,负面消极的及时给予提醒与支招,让家长工作更具体化、更精细化。班上每一位家长从小班的磨合到中班的接纳再到大班的认同,班级管理很顺畅。一些细微工作我们三人从未正式开过小会,也没有谁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但却做到了无缝衔接。遇大型活动,我征求意见时她俩不约而同道:“一切听老大的!"论年龄,我确实比她们年长,重要时刻她俩给予了我足够的尊重。
周内早餐最丰富也最愉快。有次小吴早晨六点钟就起床进厨房烹饪,上班时带来。就餐时打开,香味扑鼻,我们三人头对头一起品尝梭边鱼的鲜、麻、辣。小杨与婆婆住在一起,从家拿东西不太方便。她就弱弱地对我说:“张老师,你给咱们带一瓶熟油辣子,芝麻、油放多一点,调和的汁汁更香。”
我们经常调和辣子水水,令其他班级老师羡慕。就餐开始,先安顿下孩儿们,接下来三人你蘸一下,她蘸一下,三下五除二,一碗小馒头、一碟辣子水水,瞬间就被我们消灭光了,三人吃得有滋有味,一个个开始发胖。
小杨爱吃搅团。我经常中午下班后回家,匆匆做好搅团,下午上班时连同酸辣汁一起挂在自行车把儿上带到单位。一个多月后,从隔壁班发现我的碟子后才知道她喜欢与人分享食物。那时的我,每年冬天喜欢做泡菜,每隔一两周就带去单位共享。小吴和小杨也经常带好吃的。
除此之外,西峰哪家好吃店刚开业,小杨准知道,食物对她有着极强的诱惑力,她的味觉也极好,提起某一食物究竟有多香,从她赞不绝口的描述中便可得知。下班后,三人神出鬼没地潜入,品尝也好,交流也罢,总之相处很愉快。班级管理中的很多琐碎细节就在餐桌上说说笑笑地解决掉了,非常合拍。结束时,三人抢着向店老板付钱。
值中午班由于到园相对较早,吃得也早,每到下午三四点钟,肚子就有点饿。谁带下午班的路上遇见小吃,什么猪血烩豆腐、擀面皮、凉皮、油泼面等,准会提上来,以中午班老师饿为名,三人一起共享,乐哉乐哉!
一起就餐,对于我们三个来说,吃的是心情,品的是感觉,交流的是格局。
配班合作
时间过得飞快。任业务园长后负责教育教学工作,其中教师调配、班主任选派、教师分班是我业务工作的其中之一。
平时在巡班的过程中看见老师们,就想起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幼儿园教师配班合作是保障班级管理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关键。从每年的班级管理分数,很明显地觉察到:分数靠前的班级老师大多相互配合默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保教工作差不了。相反,工作中爱计较得失、格局小、得过且过的老师,班级管理分数自然靠后。幼儿园教师如何做好配班合作呢?
明确角色定位,
建立互补协作机制
主、配班老师明确各自职责,做好及时沟通,实现无缝衔接。避免配班教师“边缘化”,配班老师需适时响应主班教师的非语言暗示如眼神、手势等。
三人之间要动态调整配合。针对不同课程灵活分工,班级其他工作尽量根据特长合理分工,相互商量,愉快接受。新教师配班时,班组长老师可通过即时调整弥补教学不足。
构建和谐关系,
促进团队融合
老师之间需要情感联结与信任。通过“拉家常”等非正式交流了解彼此教育理念,通过日常关怀建立亲密合作关系。教师之间互相肯定与赞赏,营造“夸夸你”式积极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教师之间若发生意见分歧,优先坦诚沟通,避免矛盾累积。
三人要定期复盘工作,共同分析问题根源(如幼儿行为问题)并制定针对性措施。
协同教学与班级管理
在教学支持方面,配班教师需协助主班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如多媒体资源、实验材料等,确保教学流畅;课堂中协助记录幼儿表征,对学习困难、弱势幼儿及特殊儿童实施联合指导,做好心理疏导,让这些儿童能充分感受到班上三位老师都是爱他的。
三人共同设计主题墙、更新展示区,结合季节或课程主题创设教育性环境。
对于常规教育的养成三名教师要统一行为规范,口径要一致,行动一致,通过正向激励强化幼儿良好习惯。
家园共育与专业成长
在家长沟通协作方面,联合反馈幼儿在园情况。对于个别难缠家长,遇棘手问题时一人唱白脸,一人唱黑脸,另外一人最后出面协调,三人意见达成一致。通过家长会、家访等提供专业建议,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家长参与度。
在持续学习与反思方面,定期观摩彼此教学,相互取长补短。通过细节观察优化活动设计,学习整合课程等多元化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策略,教师不仅能提升配班效率,更能为幼儿创造安全、有序且富有启发性的成长环境,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