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 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26-2030 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 和 “十四五” 期间,我国教育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为 “十五五” 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普及水平显著提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 93%,义务教育巩固率 96.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0%,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稳居世界中上行列。
公平质量持续改善: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 87%,有效缓解 “入园难” 问题;90% 以上县区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农村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双一流” 建设稳步推进,高校承担 60% 以上国家科技重大项目。
支撑能力不断增强:产教融合型企业超 5000 家,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 90% 以上,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度显著提升。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教师队伍规模与素质同步提升,教育信息化从 “基础建设” 迈向 “融合应用”,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面临形势
当前教育发展处于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关键期:
国际竞争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人才竞争升级,我国在创新人才培养、前沿学科建设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需强化教育对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
国内需求升级: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人民群众对 “上好学” 的期盼从 “有没有” 转向 “好不好”,教育公平与质量成为核心诉求。
转型压力凸显: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生育率波动)倒逼教育供给侧改革,数字化转型加速教育形态重构,区域、城乡教育差距仍需进一步缩小。
改革深水区挑战:教育评价 “破五唯”、产教融合机制不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亟待破解,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仍需完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两步走” 战略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使命,以教育数字化为战略引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教育领导机制,将党的教育方针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确保教育事业正确发展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大资源向中西部、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力度,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质量与创新并重:以 “破五唯” 为突破口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强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教育与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教育发展新动能。
坚持系统协同推进: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格局。
强化战略对接:紧密衔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战略,推动教育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三)发展目标
1. 总体目标
到 2030 年,基本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等行列,教育强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实现更大突破,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增强,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大幅提升。
2. 分阶段具体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体系
推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课程,建设 100 个国家级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创新 “案例教学 + 实践研学” 模式。
实施 “大思政课” 实践育人计划,建设 500 个红色教育基地,推动党政领导干部进校园常态化授课。
2.推进 “五育融合” 育人实践
体育:严格执行每天体育活动 2 小时制度,2027 年学生肥胖率控制在 10% 以内,2030 年体质健康优良率超 60%。
美育: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创建 200 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普及艺术实践课程。
劳动教育:每县建成 1 个综合性劳动教育基地,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广 “校园劳动 + 社会实践” 模式。
心理健康:实现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抑郁症筛查全覆盖,构建 “预防 - 干预 - 转介” 全链条心理支持体系。
(二)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1.建设智慧教育新基建
推进 “教育专网” 升级,2027 年实现万兆到县、千兆到校,2030 年校园 5G 网络全覆盖,智慧教室占比达 80%。
构建国家 “教育大脑” 系统,整合学籍、教学、科研数据,实现资源精准调配和政策仿真预演。
2.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
开发 VR/AR 课程 5000 门,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覆盖所有高校专业,推广 “翻转课堂 + 个性化学习” 模式。
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资格认定标准,2027 年完成教师全员轮训;开设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培养数字化学习能力。
3.促进优质资源共享
实施 “慕课西部行 2.0” 计划,向中西部推送优质课程 1 万门,缩小区域数字鸿沟。
建设 “资源淘宝” 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教育资源创作,形成多元化供给格局。
(三)优化教育结构与区域布局
1.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 5000 所,重点补齐农村地区资源短板,推广 “公益普惠 + 质量监管” 机制。
义务教育:实施 “县域优质均衡攻坚计划”,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2030 年实现县域内师资配置基本均衡。
高中教育:实施 “县中振兴计划”,通过集团化办学、名校结对帮扶,2030 年全部县中达到省级办学标准;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开设科技、艺术等特色课程。
2.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构建 “中职 - 高职 - 职教本科” 贯通体系,2030 年职教本科招生占比达 20%,建设 50 所高水平职业本科院校。
推进 “市域产教联合体” 建设,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试点 50 个联合体,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90%;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500 个,“双师型” 教师占比≥80%。
3.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
实施 “双一流” 建设二期工程,重点支持基础学科、前沿技术学科发展,建设 30 个交叉学科创新平台和 50 个前沿科学中心。
建立学科专业 “红黄牌” 制度,2026-2030 年增设集成电路、储能技术等急需专业 2000 个,撤销低效专业 1500 个;推行 “就业质量 - 招生规模” 联动机制,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4.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推广 “学分银行” 制度,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分互通,2030 年覆盖 1 亿学习者;建设 100 个示范性老年大学,推动社区教育机构全覆盖。
开发 “终身学习护照”,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跨机构学习成果认证,满足灵活就业、银发群体等多样化学习需求。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提升教师素养能力
实施 “教育家型教师” 培养计划,培养 100 名教育家型校长、1000 名骨干教师;师范院校增设人工智能教育、跨学科教学等课程,强化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 “双师型” 教师建设:推行 “岗课赛证” 融合培养,企业技术骨干兼职授课占比≥40%,2027 年建成 50 个校企共培基地。
2.完善保障与激励机制
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2027 年实现县域全覆盖;改善乡村教师住宿、医疗等条件,吸引人才扎根基层。
改革教师评价:破除 “唯论文、唯帽子”,将教学实绩、育人成效、数字素养作为核心指标,推行 “教学型教授” 职称评审通道。
(五)深化产教融合与对外开放
1.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格局
建设 100 个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试点 “二元制” 技术技能培养(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标准)。
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建设 50 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实现 “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 三对接。
2.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实施 “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建设 10 个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推动与沿线国家学分互认;优化来华留学结构,2030 年学历生占比提升至 60%。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开设 “全球胜任力” 课程,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四、重大工程
1.教育新基建工程
建设高速泛在的教育专网,实现校园 5G 网络全覆盖;升级智慧校园设施,智能终端配备率达 100%。
打造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教育数据 “一数一源、动态更新、共享共用”。
2.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 “强基计划 2.0”,建设 20 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推广 “项目式学习”“科研导师制”。
建设 100 个中小学科技创新实验室,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能力。
3.中西部教育振兴工程
中央预算内投资超 90% 投向中西部,2026-2030 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 50 万个,改善 1000 所县中办学条件。
扩大 “特岗计划”“优师计划” 规模,为乡村学校补充教师 20 万名,公费师范生中西部任教比例≥85%。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党的全面领导
完善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财政投入: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比例≥4%,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及生均支出 “两个只增不减”;中西部教育转移支付占比≥80%,重点支持农村、边疆地区。
多元筹资:发行教育专项债券支持职业院校、高校基建;对教育捐赠给予税收抵免,扩大教育基金会规模。
经费管理:建立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机制,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完善督导与法治体系
督导评估:建立 “年度监测 - 中期评估 - 期末考核” 机制,将教育投入、教师待遇、质量提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实行 “红线问责制”。
法治建设:推进《终身学习法》《人工智能教育法》立法,完善教育行政执法机制,加大对违规办学、教育乱收费等行为的查处力度。
动态调整:定期发布教育质量白皮书,对未达标项目启动预警,对成效显著地区给予资源倾斜奖励。
结语
“十五五” 时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五年。规划应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聚焦立德树人、公平优质、创新驱动核心任务,通过系统推进各项改革与工程,推动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及全社会需凝心聚力,确保规划落地见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人才根基。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