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一种观点认为: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二是特别害怕,不愿接触人世间的艰难困苦,甚至将一些平常事也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因此,为了幼儿健康成长,我们要重视“挫折教育”。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创设某种情景条件,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进孩子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孩子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那么幼儿教师该如何把握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呢?
。
三、在提供锻炼机会的同时要注意适度适量,不要因困难太大而使孩子丧失信心
孩子做事无论成与败,都要给予正确评价,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错在哪儿,怎样改正,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而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适当的鼓励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当孩子有了很好的榜样后,加上鼓励性的语言会使其更加充满自信。在鼓励孩子时,也应注意说话技巧,应以客观公平为原则,让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对与错。
幼儿期正是一个人个性心理品质开始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什么样的个性心理品质,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会经历许多挫折和失败。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父母和老师,不能庇佑孩子一辈子。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力,让他们身心俱健,全面发展。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