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跟孩子明确分享的条件
有些时候孩子“自私”行为的表现,只是孩子天生的维权意识,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意识,这时候家长切勿强行逼迫孩子去做一些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这样做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家长首先要给孩子明确,若对方是善意的请求,希望你能分享,这时候是可以分享的,若这时候对方是带有恶意,甚至是抢夺,你就可以选择拒绝,维护自己的权益,或者对对方提出条件:什么时候归还、不能损坏等等。
2、分清物权和使用权
很多情况下孩子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东西到别人手中,就属于别人的了,当然不愿意分享,例如你刚买了一个手机别人想借用一下,你肯定会借的,因为你知道他只是借用一下,手机还是你的,你知道什么是物权什么是使用权,同理孩子也是一样,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物品借出去过段时间是可以归还的,这时孩子内心就可能愿意去分享了。
3、父母作好榜样,孩子才懂得如何分享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大,因为孩子处于学习行为的敏感期,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这时候家长就要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如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家长首先要带头分享,分享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习惯性把好东西分享给别人,这种下意识的行为就会深深影响着孩子,从而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学会分享。
其实教会孩子“分享”没错,关键是“分享教育”应该怎样进行。我们的职责不是让孩子学会谦让,而是要给他们足够的爱和尊重,教会他们分清什么是“你的”“我的”“我们的”,明确孩子的边界意识,并给孩子留有一定处置自己物品权利的空间。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