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3方面越“懒”,养出来的孩子越出众,该懒的时候就懒一点
几个好友在群里聊天,除了家长里短,无一例外的,最后都会聊到孩子。
“孩子还抱在手里的时候,觉得他会走路就好了。等孩子能走了,又觉得他上学了就好了。可如今孩子上学了,我咋感觉越来越累,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时间了呢?”
听到这话,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其中另一个好友双双,一针见血地指出:
“你就是太勤快了,啥都围着孩子转,能不累吗?你看看我们几个,真算是‘懒妈妈’了,孩子不照样成长得挺好的。”
双双说的是事实,太勤快的妈妈,孩子烦,妈妈累,亲子关系紧张。不仅如此,养育出来的孩子,还更让人操心。
养育孩子这事,妈妈该“懒”的时候就得懒。比如以下这3件事,妈妈越“懒”,孩子反而会越能干。
之前在朋友圈流行一种“家规贴”——不要喊妈!这个“家规贴”,可谓说出了无数妈妈们的心声:
●不会的题,认真读、认真思考、不会的翻书,不要喊妈!
如果孩子能遵守以上规定,那妈妈们不知道得轻松多少。可见,妈妈累,就是平时太勤快了,对孩子的要求,无不应答。
像我妈,每天跟我抱怨说,带孙子太累了。我看了他俩的相处模式,那能不累吗?
侄子还没开始做作业呢,就一嗓子嚎起来:“奶奶,我的书包去哪了?”我妈一听,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开始在桌子底下、沙发背后帮他找起来。
不仅如此,即便我妈一个步骤一个步骤教他解题,他还嘻嘻哈哈,一会玩这,一会玩那,根本就不集中注意力思考。
我妈就差点亲自拿笔给他抄写答案了。唉,她不觉得累,我看着都累。
《影响大脑的7个坏习惯》中提到:大脑中的神经元,就像联通电路的小灯泡。只有频繁地使用,这些“灯泡”才会保持运作。但如果长期不用,它就慢慢就废掉了。
孩子思考时,大脑中负责“思考问题——解决方案”的神经元线路,就会保持畅通,发出亮光。
而如果孩子习惯性依赖,一遇到问题,只想被动地获取答案,懒得思考。那他负责这一区域的神经元,慢慢就变得钝化了。
所以,我们需要锻炼孩子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让他自主思考,学会借助工具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喊“妈”。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不是为了别人。也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所以,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叫你时,不妨跟他说:“不要喊妈!”
如果要问孩子,他听着压力最大的话语,是哪些?他一定会告诉你:
代表话语:你为什么不穿上外套?你为什么不把衣服洗了?你为什么不先洗头?
代表话语:你必须先写作业才能吃饭;你必须把这些吃完;你必须呆在家里。
代表话语:你就不能看着点路?你就不能学学别人家的孩子?你就不能让我省点心吗?
妈妈这些唠叨,一开始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愧疚、自责心理,从而按照你的要求做好。但慢慢的,他就心生反感。最后,把你的话当耳边风了。
这是因为,心理学上认为,重复和效果,是呈倒u型的。
一定程度的重复,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唠叨次数多了,效率会呈线性下降,甚至起到反作用。
比如反复唠叨,就代表着一种不信任:我不相信你能做好,除非我不停地告诉你。
还代表一种指责:你总是做不好,需要我不停地指出来。
甚至还会让孩子怀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劲,什么都做不对?
当孩子反感,甚至自我怀疑时,妈妈们的这些唠叨,无疑会让孩子越来越不耐烦,也就越来越叛逆。
所以,我们不妨少一些唠叨。这样,自己轻松,还利于孩子成长。
当孩子还是个小宝宝时,没办法,他的吃喝拉撒我们都得包办。但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他双手双脚是用来干什么的?
《童年的秘密》一书就指出:孩子一岁左右,就可以尝试让他做家务活了。
一岁左右的宝宝能干啥?把自己的尿不湿扔垃圾桶、把果皮纸屑扔垃圾桶、帮妈妈拿块毛巾手帕啥的。
2岁左右的宝宝,自己收拾玩具、绘本,把脏衣服扔衣篓里,帮忙拿扫把撮箕。
3岁左右的宝宝,自己拿碗筷,渴了自己倒水喝,自己穿衣服鞋袜。
生活中的这些小事,能让孩子自己动手解决,妈妈绝不要太勤快。
就像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所说:“孩子如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能干,那岂不是太亏了?”
所以,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妈妈越懒,孩子就越有机会去发现自己的能力,也就会越自信。
等有一天,他离开家,去闯荡自己的天地。他会用他的聪明能干,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大小困难和挫折。而不是茫然失措,等着我们去解救。
她虽然撒手不管,却会在旁边耐心地教,一遍又一遍。直至孩子自己学会了、记住了,并且拥有了自己动手的能力。
因为孩子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可能会将汤汁撒了一地,可能会将衣服弄湿、弄脏、弄坏,还可能会引来一堆大大小小的“麻烦”。
但要相信,该放手时让自己懒一点,我们才能培养出独立思考、有担当有责任、能力强的孩子来。
妈妈在这3方面越懒,孩子长大就越出众。希望各位妈妈,都能养育出优秀娃~
来源:布谷妈妈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