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残酷的“中考分流”,过来人妈妈的心声:这3个大坑,父母一定要避开!

今年中考在父母圈里的热度,比高考还要高。因为实在是太卷了,北京这边是差一分差出一个操场的人。其他地方情况也类似,很多往年稳稳上普高的分数,今年只能被分流到职高。
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现在的中考架势一点不比高考差,复读政策也在缩紧,所以不少小学生的父母就已经开始焦虑。
这篇文章是一位初中生妈妈写的掏心窝经验贴,谈了小学阶段父母需要狠抓的几件事和要避开的坑。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说实话,我经常在适应中:曾经那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一米七五的半大小伙子了呢?
孩子小时候,你做的很多事,就像埋下一粒粒种子,看不出什么来。
等过上几年,孩子渐渐长大,发什么样的芽,开什么样的花,效果才显现出来。
作为初中生的妈妈,比起孩子还小的妈妈,多走了一段路。
前面的路,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情况,有些事,越早知道越好。
小学阶段,陪读是为了不陪,一定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一二年级,很多家长会陪着孩子写作业,给孩子订正作业。
孩子对学习还没概念时,这样做没问题,但父母始终要有这根弦:
如果到了五六年级,还需要家长严防死守盯着写作业,不盯就不写,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到了初中,一下子增加了好几门功课,学习强度和难度都大了很多,家长不可能再陪孩子写到半夜。大人会崩溃,孩子会厌学。
这时,父母能做的,就只剩下两件事:不停地督促,给孩子报班请家教。
但如果之前孩子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培养足够的学习动力,也只是敷衍地、机械性地学习。
所以,与其到那时烦恼不已,不如从小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最好是回家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再玩。
小学阶段,比起让孩子学多少,更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很多家长在小学时就给孩子报了很多课,想着提前学、多学点。
这样做,短期内效果可能还挺好,孩子在班里成绩突出。但上了初中,就泯然众人,成绩始终在中等徘徊,怎么也提不上去了。
因为小学学得太多,用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很快就感到累了,没了后劲。
而且,因为时间填得太满,很难留下思考的时间,就容易变成死记硬背。
小学时还好,到了中学,再靠死学硬学出成绩,就很难了。
另外,到了初中,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会越来越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孩子觉得学习只是为了父母、为了将来考好大学有好工作,这些头脑给出的理由只能坚持一时,不足以支撑繁重、持久的学习。
所以,在小学阶段,与其报很多课外班,不如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世界、对知识的好奇心,让他养成思考、探究的习惯,激活他的思维模式。
同时,给孩子留白,让他有时间、空间,在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自由驰骋。
一个人,只有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才能去体会自己的存在,体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体会与自己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
小学时,一定要把亲子关系的基础打牢,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不要觉得只要完成作业就可以了,也不要觉得给孩子报很多课外班就是负责任。
天南海北地聊,脑洞大开地聊——聊他的学习,聊你的工作,聊你们看的书、好吃的、好玩的……
在聊天中,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也建立了畅通的沟通渠道。
我知道,孩子一天到晚妈妈妈妈地叫,小嘴一刻不停,各种有的没的都和你说,有时候你也会觉得烦,会吼孩子:好好吃饭,别说了!
等孩子上了初中,你会在某一天发现,饭桌上突然变得安静了,孩子的小嘴不再吧嗒吧嗒说个不停。
如果在这之前,你们之间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没有深入交谈的习惯,平时的交流也只限于日常事务:吃什么?快写作业,快睡觉,该起床了……
你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也已经习惯有了情绪自己消化。
甚至孩子遇到了问题,他也很难张口向父母求助,只是一个人默默承受。
父母在一旁只能干着急,想帮忙,一张口,却让孩子更加抵触——因为他们一直没有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
前段时间,儿子在学校遇到了一些困扰,回家还带着情绪。
我们问清了情况,表达了理解,帮他梳理思路,也引导他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前前后后聊了好久。
我很庆幸,当儿子遇到问题时,还愿意和我们说,我们也能够帮他纾解。
这要归功于家人之间互相支持信任的关系,以及真实、坦诚的沟通传统。
我也再一次感叹:当孩子还小,请务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顺畅的沟通渠道,这是未来某一天孩子在外遇到挫折时的退路,也是你能帮到孩子的最佳途径。
最后,虽然孩子很重要,但也别忘了你自己,和你的伴侣。
等孩子上了初高中,你会发现,你不用再像小时候那样事无巨细地照顾他了。
周末的家庭活动也减少了很多——人家有了自己的社交活动,不愿意和父母玩了。
学习上,你干着急,也使不上劲。你能做的,变得很少。
12年来,你已经习惯了把生活重心全都放在孩子身上,虽然累,却无比充实。
而现在,孩子不再那么需要你了,你的生活好像失去了重心,空出了一大块。
即便孩子还没离家,也有了一丝丝空巢老人的失落感觉。
这时,你才意识到,你的事业和爱好、你的伴侣是多么重要,让你的生活有了承托,不至于惘然无措。
儿子小时候,每个周末都是一家三口一起活动,现在,儿子经常和同学去打球,周末越来越多地变成我和孩子爸的二人世界。
看着两鬓微霜的孩子爸,我越来越有种老夫老妻的感觉,也多了一份珍惜。
有时我也在想,幸亏我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每天想做的事都做不过来,否则,我难免不把更多关注和期待放在儿子身上,弄得我焦虑他窒息,两个人都烦躁不已。
孩子越大,越需要我们得体地退出,给孩子留出空间,同时,也给自己留出了空间。
这时,如果你的生活很丰满,这对自己、对孩子都有好处。
虽然每个人生阶段都有重心,但是,哪怕在孩子小时候,也要保留一部分重心在自己身上,培养经营自己的事业和爱好,别忽略了和枕边人的亲密关系。
一个内心充盈、人格独立、夫妻关系良好的妈妈,会让孩子更释然地走向新天地,也会更好地成为孩子的朋友和榜样。
等到孩子离家上大学,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就小很多了。
我如今觉得,说18年有些宽泛了,父母的影响力,更多地体现在孩子小时候,尤其是在中学以前。
如果在这之前,把种子种好,把基础打牢,后面就会轻松很多。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对前方的路有所预见,能少走一些弯路。
作者简介:凌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专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著有《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微信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