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面馆吃早餐,旁边坐着一对母子。
从孩子吃第一口面条开始,这个妈妈的嘴就像电动小马达一样:
从上课要积极举手、到吃饭不要挑食,从作业要检查、到课间要多喝水……甚至连削铅笔这样的小事,妈妈都要叮嘱一遍。
直到最后,孩子连面都不想吃,不耐烦地丢下一句“知道了”,拎起书包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有句话说得好:
再好心的话语和教导,如果过了度,照样会变成伤人的荆棘,刺在孩子心头。
养孩子这几年,我越来越能够体会一个道理:
为人父母,会说话是本事,但懂得闭嘴,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
女儿咪咪在房间里写作业,妈妈动不动就进来催促打扰。
当孩子在专注做某件事时,如果父母总是出声干扰,就会打乱孩子玩耍、学习的节奏感和内心的秩序感,严重破坏专注力。
比起无休止的唠叨和事无巨细的照顾,安静的陪伴和得体的退出,更能让孩子在独处中成长。
一位班主任曾经在演讲中,分享过一个得意学生的故事:
这个学生从小就是学霸,不管什么科目,成绩总是能够名列前茅。
不仅如此,就连课余的一些兴趣爱好,乐高、书法、绘画等,他也总是比其他孩子学起来更快,更容易上手。
“我们其实什么都没做,就是平时在家里尽量少说话,不干涉,不打扰。
做父母的,管住了自己的嘴,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托举了。”
“孩子只要有这两项能力学习就不会差:一个是专注力,一个是记忆力。”
但大多数时候,孩子的专注力不是靠培养的,而是需要我们保护出来的。
而保护孩子专注力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我们学会闭嘴,做到不打扰。
“一定程度的担心如果是饱含爱意的话,那么过度的担心就等于诅咒。”
直到姜潮结婚生子,妈妈依然会把“注意安全、好好吃饭、不要乱玩”挂在嘴边。
就连和妻子一起学瑜伽、做头发、上护理培训班,妈妈都是形影不离地陪着。
连姜潮自己都说,妈妈的过度担心让他变得自理能力很差,胆子小,什么都不敢尝试。
8岁时我学自行车,她总是跟在我后面喊着‘你小心点,会摔伤的’,我被她提醒后更加怕得战战兢兢,于是真摔伤了腿。
10岁代表学校参加演讲比赛,直到我上场前一秒,她还一直提醒我别紧张。
结果,在我愈发紧张的心理下,原本背的滚瓜烂熟的稿子,却演讲得磕磕绊绊,连个鼓励奖都没捞到。
最可怕的是中考,我原本都是先在答题卡上涂好选择题答案,再去做后面的大题。
可因为考前我妈一直提醒我注意时间,我怕来不及就脑子一热先做了大题,最后匆匆忙忙涂答题卡的时候,不小心把好几个选择题答案涂错,直接导致那次英语成绩是我的历史最低分。
心理医师苏珊·沃德教授说: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当父母因为过度担心,而总是用一些消极的语言不断提醒和暗示孩子之后,就会让孩子的大脑不自觉向这种暗示靠拢。
那么,这些担忧就会慢慢控制他的思想,影响他的行为,最后“怕什么,来什么”。
《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一书的作者王双双,在书中分享过自己的育儿故事:
每个孩子刚开始拿笔写字,都会有姿势不标准,字写得歪歪扭扭的情况,王双双的女儿也是一样。
于是她不停地纠正孩子拿笔的姿势,看她写得不好的字就帮她擦掉,让她重新写。
孩子觉得妈妈否定了自己的成果,妈妈觉得自己是为了女儿好,于是母女之间都有了怒气。
身边有太多这样的父母,他们看起来温柔和善,特别希望帮助孩子去进步,所以总是习惯性地去纠正孩子的各种小习惯、小错误。
可这样一来,孩子不仅不能感受到学习和游戏的乐趣,反而充满了被父母监控和指责的紧张感、挫败感。
在街上买花,5岁小男孩想用丝带在花束上打个蝴蝶结,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
一旁的阿婆忍不住朝着孩子开骂:“不是这样的!这都做不好吗?”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为人父母,我们都很急,急于让孩子做对,急于让孩子成长,急于让孩子变完美,可我们却忘了:
如果替孩子屏蔽掉了所有困难,其实也是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不急于替孩子纠错,允许孩子试错。
“孩子跟同学打架,被老师请家长,我应该和他说些什么?”
比起妈妈喋喋不休谈论“打架不对”,比起反复追着孩子让他保证“以后再也不打架”,妈妈更应该做的是听儿子说。
听听他为什么打架的理由,是被别人欺负还手,还是主动想要挑衅别人;
听听他事情发生后心里的想法,是否有委屈和后悔,是否有心事和秘密。
耐心倾听孩子讲话,做孩子热心的听众,这是父母对孩子最暖心的尊重。
当教练加以引导时,说要不要找父母倾诉下时,孩子们却一致回答:
生活中,习惯了对着孩子碎碎念的父母不少,愿意坐下来安静听孩子说话的父母,则少之又少。
孩子需要一颗苹果,父母却给了他们一车的香蕉;孩子需要倾听,父母却给了他们一大堆的说教,还说这都是父母的爱。
她记录了很多跟儿子对话的视频,每个视频都是孩子在不停说话,妈妈在一旁温柔倾听、应和。
就算儿子说长大以后要当一个烤地瓜老板,妈妈也没有任何说教和纠正,反而笑着附和:
“倾听是把注意力放到对方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
“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他的脚步不可能和我们一样平稳快速,我们能做的就是:
少说话,多陪伴,用无声的支持,让孩子获得披荆斩棘的底气。
“嘘,别说话!默默看着孩子,让他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大吧!”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