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李旭:从“走向”儿童到“走进”儿童

 

儿童生活世界中,成人越愿意倾听儿童的心声,儿童就越愿意向成人述说;成人认识理解儿童越深入(深刻),对儿童的教育就越有效。当儿童愿意向成人倾诉(显现),成人就更能够透过儿童的“眼光”看到他们眼中的世界。
如此,一切教育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在认识理解儿童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都宣称运用了儿童视角。事实上,儿童视角并不是不言自明的,它需要必要的说明和澄清;儿童视角的获得更不是轻而易与,它需要成人在儿童生活世界中的“修行”。

 

要获得儿童视角,光从理论上剖析还远远不够,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实践努力。“在认识实践中,只有对儿童怀有天然的‘敬畏’、不断接近儿童生活世界,才能够获得儿童视角,实现对儿童视角的无限接近。”
儿童视角就是成人穿行于儿童生活世界的“修行”,是与儿童的互相走向、走近及走进。要获得儿童视角,成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走向儿童”,做儿童生活心无旁骛的参与者

“走向儿童”意味着成人放下对儿童的偏见,转“背向”为“面向”,保持心无旁骛的“专注”,主动参与到儿童生活世界之中。美国学者 David Elkind 讲过亲历的一个事例:

几个儿童在一起交谈:

儿童 A:“我爸爸是医生,他赚了很多钱,我家有一个游泳池。”

儿童 B:“我爸爸是律师,他飞到华盛顿,和总统先生面谈了。”

儿童 C:“我爸爸自己开了一家公司,我们有私人飞机。”

我的儿子(当然也是泰然自若):“我爸爸就在这里!”充满自豪地向我这个方向看过来。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成人参与儿童生活、“在场”的重要性。然而,这种“在场”还有着更高的要求,即“心无旁骛”。现实中太多的家长在陪伴儿童、参与儿童的活动时,经常处于“身在心不在”的状态。殊不知,儿童是生活敏锐的观察者,成人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成人这种“心不在焉”的行为仅是为他们做出了一个糟糕的榜样示范,除了会给儿童带来更多的沮丧和不满之外,不会增加太多的东西。因此,走向儿童生活,成人的参与固然重要,但保持对儿童生活心无旁骛的“专注”更为重要。


二是“走近儿童”,做儿童生活“敏感”的观察者
“走向儿童”、参与儿童生活能让成人获得来自儿童生活世界的感性经验,重拾童心。但是,深入认识理解儿童仅有感性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成人还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让自己在参与儿童生活的同时保持一份清醒,不忘“研究者”的任务意识。现实生活中,成人看待儿童往往是“分析”的,即从某一个面去认识理解儿童,比如从儿童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及哲学思维模式等方面。这种“分析”的方法是必要的,但还需要一种将儿童各个方面整合还原为一个整体儿童的能力。感性经验更易于成人与儿童“共情”,理性经验更易于成人能将自己从心无旁骛的参与者中抽身出来,保持与儿童适宜的距离,更进一步认识理解儿童。
   许多家长、教师从内心都愿意与儿童相处,并且也积累了很多关于儿童的材料。可他们在面对儿童的教育问题时往往还是束手无策,无法探寻到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也就无法形成有效的教育对策。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系统的关于儿童的知识理论——来自关于儿童生理、心理、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样就会无法获得对儿童生活世界的敏感性,在观察儿童、研究儿童、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对一些关键要素就会视而不见。
    因此,要深入认识理解儿童,成人还需要持续不断地理论学习,锤炼在教育现场的敏感性,能够迅速从儿童的“由内及外”的言行举止获得成人“由外及里”的深入理解。

 


三是“走进儿童”,做儿童生活世界返璞归真的“明悟者”
   老子曰:“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孩。”这是对返璞归真的最好注解。作为成人,拥有了儿童生活的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后,代表着他(她)掌握了认识理解儿童的一些技巧和“武器”,有了获得儿童视角的可能。在“走向儿童”阶段,儿童在其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一切都让成人着迷,成人会搜集众多关于儿童生活世界纷繁复杂的一手资料,常常一头扎入这些资料而不能自拔;在“走近儿童”阶段,成人慢慢接触到各种理解儿童的理论方法后,甚至会出现为了方法而“炫”方法的情况(在今天的教育研究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他(她)会自信满满地谈论儿童却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和初心。
    做儿童生活世界返璞归真的“明悟者”,意味着成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后,不仅要对儿童了然于心,洞悉儿童内在的“秘密”,还要能化繁为简,以自身质朴换取儿童的质朴,提升与儿童共同生活的智慧。
   更为重要的是,运用儿童的精神滋润成人的心灵,让自我的生命意义在真、善、美中获得回归与显现。如此,儿童与成人就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本真意义上实现了儿童视角。儿童视角作为成人认识理解儿童的有效路径,聚焦于如何尽可能多地获得儿童的“显现”,从成人与儿童的相互走向开始,通过理论学习以“走近儿童”,进而“走进儿童”、做儿童生活世界的“明悟者”。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