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幼小衔接:科学衔接的基本方向

 

 

教育部对于幼小衔接防止“小学化”这件事高度重视,连续发了三个文件——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20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2018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2021)(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三个文件应该说在不同程度上对于防止“小学化”现象起到了一定作用。

尤其是2021年《指导意见》在幼儿园跟小学都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指导意见》为推进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衔接,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建议,它有两个附件:一个面向幼儿园,即《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一个面向小学,即《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

《指导意见》提出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儿童为本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全面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坚持双向衔接强化衔接意识,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促进儿童顺利过渡。坚持系统推进。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坚持规范管理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加大治理力度,纠正和扭转校外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做法和行为。”这些做法深得民心,这是为人民办满意的教育的具体举措。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件,然而该文件刚出台时,引起了部分家长、培训机构、小学、幼儿园不小的争议,大家对该文件的认识和解读不尽相同。目前我相信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

为什么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两个学段任务不同,其课程也不同。小学通过书面文字学习,其课程主要通过课本来实现,教师的核心任务是以讲授为主,让孩子掌握文本内容。当然现在小学也在改革,强调要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进行跨学科的大单元课程的整合,并让孩子进行调查、实验。

幼儿园更是如此,幼儿园的课程就在孩子的活动当中,就在孩子跟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当中,孩子所获得的经验就是通过感知体验去获得的。当然到了大班,我们要对经验进行提升、总结,也要进行必要的教学。有些知识经验单单通过动手操作较难获得,我们必须跟孩子进行深入的讨论,必须让孩子去思考,所以老师进行适当的教学也是应该的。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我们需要让孩子学会从很多现象里总结经验和规律。所以孩子游戏结束以后,需要进行讨论。讨论就是要让孩子分析游戏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哪些解决方式,这些讨论有助于孩子经验的提升。

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要求、学习方式不同。另外这两个机构的生活也不同。幼儿园保教并重,年龄越小的孩子保育的成分就越多。到了大班,很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能够独立做很多事情;其睡眠时间可能相对的缩短,集体活动的时间可能会相对延长......这些都是由孩子年龄特点决定的。

到了小学就更不同了,孩子需要学会更独立地生活、学习、参与活动......由于在幼儿园里孩子被老师全方位地照料着,因此,他初入小学,可能会面临生活上的不适应(如午休、饮食等)。对此,小学老师也应多关注孩子的生活适应情况。老师对孩子的生活关注得越多,对孩子就理解得越深,对他的帮助也就越到位,那么课程教学也越具有针对性。

幼儿园跟小学环境不一样。幼儿园环境比较丰富,充满活力,有玩具材料、花草树木、沙池、水池、甚至还有鱼池......小学环境没有幼儿园那么丰富。但小学也应有自身的特点,吸引孩子。幼儿园和小学环境各有特点,都应精心营造。

幼儿园和小学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生活、环境等都具有差异。这种差异不一定只是给孩子带来困难,相反有时也能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新奇,老师要利用好这种差异做好幼小衔接,而不要放大强化差异。

而且幼小衔接的差异也没有那么大。孩子在幼儿园经过长期的直接经验积累,思维能力逐渐提升,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石。例如,孩子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关于文字符号的经验,这为他进入小学通过书面文字进行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探讨幼小两个阶段所蕴含的挑战性、趣味性,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新奇性。面对幼小衔接的差异,我们希望能够产生“渐变”。

面对“渐变”

首先是思维上的渐变。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家长在观念上要正确、理性看待两个机构的差异,不要强化、夸大两者的差异。如果幼小衔接的差异非常大,可能是幼儿园准备不足,或小学没有做好入学适应。如果幼儿园和小学真的做好了准备与适应工作,我们相信孩子会很容易度过小学适应期。
其次,文字符号及书写的渐变。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孩子会有许多机会接触书面文字,这为他进入小学开展以书面文字为主要载体进行学习奠定了基础。例如,孩子通过阅读绘本、观察生活中的文字符号(如商店名、公交站名、车牌等),能获得书面文字符号的经验,发现文字相关规律,如发现所有带三点水的字大部分都与水有关。因此,我们要相信孩子的发展和适应能力。
第三,生活和作息的渐变现在有些幼儿园大班正在对作息时间做适当的调整。小学也在对一年级新生的作息时间做适当的调整。这两方面的调整,有利于幼小两种生活能够很好地配合。很多小学新生的上课时间稍微短一点,课间的时间稍微长一点。我觉得小学校长、老师在孩子入学适应方面很用心,也很认真去关注孩子的需要和发展特点。
教育部曾经组织过学前教育宣传月的宣传片,我印象很深的是,当时请了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做介绍,她说他们学校会让接手小学一年级的老师到幼儿园去听课,了解幼儿园的状况,了解幼儿园孩子怎么生活、学习,同时老师们要做好记录,并进行讨论。我觉得这些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第四教学方式的渐变。幼儿园大中小班教学方式是不同的。到了大班仍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是,必要的讨论、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也非常重要,对帮助孩子梳理经验、提升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学习环境的渐变。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理论,一个人如果进入一个新环境,如果新环境里有他熟悉的元素,那么他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如果准备接手一年级的小学老师曾经到幼儿园来过,孩子见过这个老师,或者幼儿园孩子到小学去接触过小学的老师,看过小学的样子,或者有些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到家里去家访,孩子见过他,当孩子再到小学去,他就更容易适应新环境。

对于儿童发展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儿童发展是连续的,一种认为儿童发展是不连续的。对此,我认为这两种观点是统一的。儿童发展具有年龄阶段性特征,同时阶段之间的划分是相对的,相邻阶段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因此,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是童年的自然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必要把入小学的9月1日看得如此重要,把上小学当作如此不同。

根据观察,目前有三种幼小衔接的状态:
1)突击准备,单向衔接。即没有把幼小衔接真正贯穿在幼儿园三年的全过程,主要在幼儿园大班尤其是大班下学期开始实施幼小衔接,且是幼儿园单向衔接。
2)长期准备,单向衔接。即从小班开始按部就班实施幼小衔接,一直到大班,但小学没有跟幼儿园进行衔接,没有设置入学适应期。
3)长期准备,双向衔接。按照教育部要求,许多小学也在积极与幼儿园衔接。就像清华附小一样,积极了解幼儿园及孩子的生活、学习状态。近年我去幼儿园时经常能遇到小学来走访的老师,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当然也有很多幼儿园带孩子到小学去参观。两个机构沟通协调,对推动幼小衔接,帮助儿童顺利过渡非常重要。

儿童对改变有不同的反应

 

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无数改变,入小学对孩子来说就是涉及改变的一个重大里程碑,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
儿童对于上小学有不同的感受,不是人人欣喜,也不是人人害怕,有时成人的影响很重要。早年经常有老师将小学“妖魔化”,将小学教育看得很严肃、很严格、很严厉。其实孩子参观小学后发现并非如此。所以,成人要冷静、实事求是地面对过渡阶段,不要夸大、炒作幼小之间的差异,要相信儿童的适应能力。

幼儿园需要防止的现象

 

幼儿园要防止的问题是没有准备意识,没有帮助孩子做充分准备,或者只强调知识准备,或者大班开始突击准备,依靠外力来准备,要求家长带孩子去上课外班,或者只注重组织形式,如带孩子去小学参观,甚至将中小学的课放到幼儿园......这并不是衔接。

小学需要防止的现象

 

小学要防止的问题包括:

1)没有适应期,孩子一入学,就开始进行传统的小学教学,没有给其提供适应期。
2)以教定本,教师只关注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
3)“越站发车”。教师没有从零起点开始教,而是自认为许多孩子都已经学过了,快速上完最基础的知识。这会导致更多家长安排孩子去外面上培训班,加重孩子的负担。现在教育进行“双减”,我想科学衔接就能解决“双减”的问题。
4)无视生活。孩子初入小学,面对与幼儿园不一样的生活,会有不适应。小学应该去研究孩子的生活,与孩子共同生活,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
幼小衔接不是形式衔接,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提高衔接实效,真正关注孩子在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做基于问题的教研

 

幼儿园和小学的教研及联合教研是解决入学准备和适应过程中重要问题的途径。要让教研工作真正回归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教研工作的形式主义,避免为了教研而教研。教研的前提是存在衔接问题,教研过程就是研究和实践解决问题策略。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次教研活动就可以解决的,应该经过实践的探索、验证,教研的成效是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为衡量标准的。

重点不在“禁止”,注重积极作为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一方面要禁止在幼儿园教授小学的教育内容,禁止打乱幼儿园教学秩序、加重孩子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的校外入学准备培训,禁止小学入学过程中的考试和测查。但只是禁止并不能真正实现衔接。
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儿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意识,探索积极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的成效。尤其是要注重幼儿园、小学及家庭的配合和良好合作,对幼小衔接形成真正的共识,在此基础上积极作为。

了解和理解儿童

 

对小学教师来说,要坚持以儿童为本,入学适应要求先备“人”再备“课”,把了解儿童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新生的现实状况,实现以学定教;在课堂上多观察儿童的表现,感知儿童的不解和困惑。
课堂衔接是最核心的衔接,关键是了解和理解儿童。教学应真正适应处于过渡期的新生,关注个体差异。与此同时,应注重环境的改造,让环境适应于新生,让每一个儿童感受到接纳和关爱,感受到新奇,形成自然的学习召唤。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努力创新适应的途径和方式。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