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你的孩子是“空心人”吗?有这四个表现,父母该警惕了!


让孩子活出自己的生命力,这就是最好的养育。

在知乎上刷到一位妈妈的求助,感慨很深。

她说自己很害怕,无论跟儿子说什么,他都反应平淡!

虽然儿子只有10岁,但是看她的眼神都冷冷的……

有一回,这位妈妈发烧了,本应该需要别人照顾。

可是儿子放学回家,不仅对生病卧床的妈妈不闻不问,还开口就说:“你饭做好了吗?我饿死了!”

儿子完全没有把家人放心上,只想着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让妈妈既心寒又无奈。

这位妈妈感叹道:“为什么我养了一个空心人的儿子!”

是啊,养儿育女,父母耗尽了无数心力,没成想,却得到这样的结果,恐怕换谁都不好受。

而像他这样的“空心人”孩子,其实很多家庭里都有,只不过父母尚未发觉。

这些孩子,表面看起来按部就班地生活,但是内心却无比匮乏和空虚,仿佛一具没有心”的机器人。

 

一、“空心”的孩子,丢失了什么?


好好的孩子,怎么会没有“心”呢?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真是如此。

 

1、感情冷漠,缺乏同理心。

网上一个男孩,因为妈妈不给他买手机,大庭广众之下暴打母亲。

只见男孩薅住母亲的头发,挥舞着手臂,拿拳头疯狂地砸向母亲的头,其残暴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连对待自己的母亲都能如此凶狠,不知他的内心变质成什么模样。

孩子的情感和感恩之心被啃噬一空,缺乏同理心和爱人之心,眼里只剩下物质、贪欲和自己的需求。

2、失去情绪感知力。

很多朋友吐槽过,平日跟孩子几乎零交流。

孩子放学回家后,除了低头扒饭,就是“嗯,好,是”的回应。

他们经常面无表情,不笑也不生气,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最喜欢的就是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一个人躲起来。

他们对待事物异常冷静,情绪很少起伏和变化,仿佛在心里包裹上了一层隔膜,隔绝了快乐和痛苦。

3、没有主见和目标。

孩子每天忙于学习,补习知识,完成作业,应付考试,但是却并不知道,这一路的奋力奔跑,到底要去向何处。

他们只知道低头赶路,却对前途感到一片茫然。

网上有个“985废物小组”,在考出了高分和迈入名校大门之后,他们还是感叹自己像“废物”一般,一事无成。

这种被动地受外部力量驱使的学习,让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何在,内心的热爱是什么。

4、自我价值感低。

在孩子心底,缺乏对自我的认同,常常会认为自己不重要,无所谓。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负面评价的家庭环境中,遭受到挑剔、批评甚至是语言攻击,他们变得很自卑、自我束缚、自我贬低。

他们的自尊和自信被不断打压,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自我越来越萎缩、渺小。

 

二、孩子的心,为什么会丢失?

 

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曾经在讲座中指出:“造成孩子空心病的根本原因,是父母的焦虑。”

当父母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面对社会上的挑战和变化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映射到父母的教育方式上,就是不停地包办、加码、挥起鞭子赶着孩子前进。

而事实上,孩子的身心都是遵循阶段性和顺序性的;

被强迫着拔苗助长后,会导致身心和能力的断层,他们会感到力不从心,无助、迷茫。

在电视剧《没有秘密的你》中,女孩顾思雨就曾经陷入过“空心状态”。

她出生在一个法律世家,父亲是很有名望的审判长,在这样的环境下,顾思雨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

父亲早早为她规划好了人生路线,将来成为一名职业律师。

于是他对女儿严格要求,每次考试必须达到满分,生怕孩子哪一步走得不稳当,错失了未来的大好前程。

在父亲的高压灌输下,顾思雨从小就没有享受过自我的空间,她的童年被父亲的叮嘱声和批评声填满。

与其说顾思雨是一个社会精英,不如说她更像,一个被父亲设定好程序和步骤后,打造出来的“机器”。

她只要完成规划的任务即可,她的内心,从来没有人去关注和呵护,渐渐地失去了存在感。

一个“空心”状态的孩子,就这样被父母的焦虑催生出来。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真自我”“假自我”的概念。

所谓“真自我”,即围绕自己感受而建立起来的自我;而“假自我”,就是围绕他人感受而建立起来的自我。

如果一个孩子处处讨好父母,以父母的意志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他的内心只有一个“假自我”。

他找不到自己的感觉和意志,终生都困顿在父母的意愿里。

这种困顿和迎合,导致孩子失去了对自我的控制力,模糊了对自我的感知,造成了“空心”的个体。

 

三、请把孩子的“心”找回来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起,他背负的使命,是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下,发展成内心丰盈、独一无二的自己。

父母的责任不是绑架这个灵魂,而是要鼓励孩子,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要实现这个目标,父母可以尝试做到以下三点。

 

1、放慢节奏,别再逼孩子。

或许很多父母都知道,我们的孩子,大概率上是一个平凡人,成为人中龙凤的只能是极少数。

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生活,已经是很伟大的梦想了,父母真的不必把孩子逼上“绝路”,否则,后悔的一定是自己。

在电影《天伦之旅》中,爸爸弗兰克在暮年时,旅行探望了四个儿女的生活后感叹:“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不会对他们那么苛刻。”

唯有父母放慢了催促的脚步,扔掉手中的鞭子,孩子才能放慢节奏,循着自己的内心,找回心的归属。

 

2、看到孩子眼中的光。

芒纪录片《小小少年》中,男孩殷然有一个独特的“癖好”,他沉浸在昆虫的世界里,心无旁骛,钻研虫子。

对很多父母来说,这种爱好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是殷然的父母却很支持儿子,尊重他的爱好和选择。

正因为这份难能可贵的理解,才让这个“另类”的男孩,一直专注于自己的乐趣,兴趣盎然地发掘昆虫世界的每一块宝藏。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允许孩子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发光,才能唤醒他们内驱力,内心蓬勃跳动起来。

 

3、信任孩子的能力。

出于爱,我们总想竭尽所能为孩子一切,避免孩子走弯路、摔跟头。

但是成长的代价,就是在一次次地磕绊和错误后,锻炼出更强劲的翅膀。

如果父母总是不信任孩子,他们终究学不会独立行走,始终无法承担责任、关心他人、发展成一个有同理心和爱心的人。

相信孩子具有足够的能力,可以为自己负责、能够照顾好自己、独立处理问题。

这份信任,能促成一个脆弱无力的孩子,找到价值感和成就感,历练得越来越强大,向他人辐射正能量。

教育学者张文质曾经在《奶、蜜、盐》一书中提到:

孩子的成长,除了要有以爱为核心的“奶”,和以鼓励和赞赏为核心的“蜜”,还要有培养品格和智识的“盐”。

要心怀感恩、懂得关心他人,成为有责任感的人;

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真正的爱自己;

要找到自己的人生梦想,并坚定而炽热地追逐。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拥有这些品格和智慧,在尊重和自由的滋润下,内心丰盈滚烫,绽放自己的生命力。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