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是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无论对于幼儿的健康、均衡成长,还是对于幼儿园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都是不可或缺的。近几年来,我到访过许多地方的幼儿园,实地考察、参观各种“自然教育”开展的过程、方式,分享其经验与教学成果,我为“自然教育”受到更多幼儿园普遍重视而感到欣慰;同时,我感到在“自然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阐释过程中,尚有可以进一步提升、完善、扩展的空间。
以下四项原则:
原则一、儿童化
幼儿园的定义“幼儿的乐园”(Kindgarten),其环境的特质首先应是幼儿的,而不是成人的;即为幼儿所喜爱、合乎幼儿经验、适宜幼儿活动、成长。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一是以成人的意志(文字、词语等)充满幼儿园园所环境,缺乏幼儿喜爱的表达、表现内容与形式,所谓“成人化”灌输。二是缺乏幼儿自主的意识,在环境中不能体现幼儿“参与性”,包括表现幼儿的成长过程与创作、成绩等“自我表现”。殊不知,幼年时期的“被发现”“被欣赏”“被鼓励”对于幼儿一生所产生深刻影响。
原则二、“环境化”
与成人的环境不同,“环境”的刺激、暗示是幼儿精神、智力发展取向与丰富程度的最重要因素。这也是幼儿园环境(包括园所环境、自然环境)与一般意义上“自然环境”之间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包含着成人的教育意图、目标,由成人所选择、支配;后者则是物竞天择、自然生长,其结果与过程并由人的意志所决定。
幼儿园园所环境分为户外、户内两部分,户外环境包括游戏区(沙坑、水池、石径、土坡等)、种植区(各种植物、小菜地、小花圃,以及小动物等);户内环境包括前厅、走廊、教室、功能室以及生活区域(卫生间、厨房等)。实际上,“环境”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意图、功能的载体,也是幼儿所受良好的暗示、刺激的主要来源,对于幼儿动作、观念、习惯与审美、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原则三、学习化
在幼儿园环境与课程、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与“自然”相关的内容及形式是否丰富、充分;是否反映教学意图、目标;是否与幼儿园课程与教学体系相衔接;是否有利于幼儿的身体成长、精神及智力发展、社会性增加;是否与家庭教育相配合等都是考量、评价幼儿园实施“自然教育”质量与进程的重要标准。
原则四、生活化
幼儿园“自然教育”的目的有二,一是使“自然”成为幼儿生长的“营养”“食粮”;二是使“自然”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过程,即幼儿的生活。前者注重幼儿通过与“自然”密切接触,感受、吸收来自外部环境的各种营养,陶冶情感,发展动作、提高认知、充实经验;后者强调“自然”对于幼儿的身心、情感成长与智力、审美能力的提高与社会性发展等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以使幼儿获得幸福的生活,并对其未来生活发生深刻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然”只有被赋予一定的“目的”,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才有可能成为“教育”,而这些“目的”与方式、方法是由教师的选择、支配而成为“艺术”。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