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破局之路”怎么走?
“入园幼儿逐年下降,而租金成本逐年上涨,园所日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面临严重亏损,已无法让我园维持正常运营。本园区将于7月19日正式终止办学。”
“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无法正常运营,园所正在考虑转型,2024年秋季班暂停招生。”……
近日,湖南多所民办幼儿园发布通告,有的遗憾退出,有的被迫转行。
10年前,破解“入园难、入园贵”,是教育部门落实的“头等”民生实事;10年后,随着招生人数断崖式下降、经营难度逐年攀升,一批民办幼儿园陷入困境。
日前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早在2023年底,湖南已印发《关于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通知》,要求“有序组织幼儿园设并转撤”。
在此背景下,民办幼儿园之“困”如何破局?转型之路又在何方?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01/
使出“十八般武艺”
招生仍很困难
“以前幼儿园在招生方面不用下太多‘功夫’”
从业13年的民办幼儿园园长刘丽(化名)回忆,“最火爆的时候,宝妈刚怀孕就来咨询,生怕孩子将来到了年龄会没学位。但现在,情况已经反过来了。”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共有在园幼儿4092.98万人。相比2022年,幼儿园减少1.48万所,在园幼儿减少534.57万人。
民办幼儿园招生难的背后,出生率并非唯一原因。为解决困扰老百姓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201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学前教育的“两个比例”: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到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到80%,并且禁止民办幼儿园上市。这使得一些非普惠性的民办幼儿园在招生中处于劣势地位。
湖南某民办幼儿园园长吴艳(化名)3年前开办了12所幼儿园,如今由于周边适龄幼儿人数减少、居高不下的商业房租等原因,她已被迫关闭了6所幼儿园,今年9月可能还将关闭2所幼儿园。
“看着一手打造的园所关上大门,真的很心疼。”吴艳说,她正在积极转型,谋划新的赛道,“我不会关掉所有幼儿园,想在寻找未来发展道路上,坚守我对幼教事业的初心与情怀。”
02/
优胜劣汰是必然
提高保教质量是关键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在园幼儿人数较上年下降3.7%,而湖南省的降幅更大,达到5.8%。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2022年减少的在园幼儿人数,占全国减少总数的7.5%。
适龄幼儿减少,相较于招生较为稳定的公办幼儿园,自负盈亏的民办幼儿园先一步进入“淘汰赛”。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贝拉德教育集团总园长、创始人卢建芳决定采取“做减法”的方式,重新审视并定位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她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质量而非数量,幼儿园应当专注于提升教育品质,打造“小而美”的教育环境。
无边界课堂,是这所幼儿园最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之一。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将学习场所延伸到大自然、博物馆、社区乃至更远的地方。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得益于良好的保教质量,该园深得周边家长的信赖,生源一直较为稳定。
这是一种幼儿园关停潮下的“马太效应”:经营不善的幼儿园倒闭后,会给依旧坚挺在市场浪潮中的优质幼儿园更多空间发展。
“随着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加剧,优胜劣汰成为必然现象。‘阵痛’过后,学前教育市场将走向更规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湖南教育部门一位工作人员指出,良性竞争是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驱动力,这也倒逼各家幼儿园不断“修炼内功”,努力提高办园质量,优化园所环境,丰富服务项目,最终受惠的还是老百姓。
“当下民办幼儿园应该‘抱团取暖’,互相合作优化教学与服务。”湖南长沙赛迪教育集团董事长谢承香介绍,该集团旗下幼儿园正在筹备与美吉姆国际儿童教育中心进行合作,进一步借鉴其在早教、托育方面的丰富经验和优势,进行师资补充和教学学习,为开设托育服务而积极准备。
“幼儿园要‘修炼内功’,提高保教质量才是吸引生源的关键。”多位教育专家指出,民办幼儿园在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服务方面持续展现出独特优势,只要不断追求创新与发展,各类幼儿园都能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市场定位。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