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的天性完美契合?
20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玛丽·舍利通过对25名婴儿在出生后头两年的密切观察,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婴儿在出生后不久便显露出明显的性格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易怒性、哭闹频率、活动水平上,还反映在对陌生人和环境的反应中,且这些特征在各种环境下均表现出稳定性。玛丽·舍利将这些差异归因于婴儿内在的“人格核心”,并指出这些性格特质似乎并未受到父母(尤其是母亲)行为的显著塑造。这一发现为后续的遗传学和行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心理学家将这些早期显现的性格特征称为“气质”,它是一种深植于基因的独特行为模式。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携带着一套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是由他们的基因密码所决定的。气质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反应和活动水平,还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与外界的互动方式。尽管所有孩子都有睡觉、进食、排泄等基本需求,但在这些需求之外,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基因密码所赋予的。
吉姆·刘易斯和吉姆·斯普林格
吉姆·刘易斯和吉姆·斯普林格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展示了基因在塑造个体行为中的强大力量。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团队启动了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项目,聚焦于那些在婴儿时期便被分开的双胞胎。这项研究跨越了20年的漫长岁月,期间研究人员成功追踪并聚集了超过100对自出生起便分离的双胞胎,组织他们进行了一周的深度心理和生理测评。对于许多双胞胎而言,这次相聚标志着他们的首次会面,其中,吉姆双胞胎便是这些重逢故事中的知名一对。研究取得了重大发现:无论是个性特征、气质类型、社会观念、职业偏好还是兴趣爱好,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之间展现出的相似性,几乎与那些共同成长的同卵双胞胎不相上下。这一开创性研究得出的结论令人震撼,即不同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兄弟姐妹,在相似度上并不逊色于同一家庭抚养的兄弟姐妹。
特克海默博士在其行为遗传学的权威著作中,在提出“人类所有行为特征均具遗传性”的首要定律后,又明确指出了第二条定律——“个体受基因影响远超家庭环境”。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基因构成相同的个体,在成长路径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即便他们成长于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之中。
长久以来,关于“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的争论一直未休。然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基因为孩子提供了行为的框架和基础,而环境则在这个框架内发挥着调节作用。这意味着,尽管基因对孩子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但父母并非无能为力。相反,通过理解孩子的基因特质,父母可以更加明智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为孩子提供一个与其天性相匹配的环境。
例如,一个天生内向的孩子喜欢独处,但作为父母,你可以通过温柔而坚定地鼓励他与其他孩子接触,来帮助他学习如何更自如地与他人相处,而不是放任他一直独自待在房间里。这样可以让孩子在未来需要参与社交场合时能感觉自在些,即使这仍不是他最喜欢的活动。相反,如果你的孩子极其外向,那么在培养他时,你就可以引导他将天性宣泄在适当的出口,例如鼓励他参演学校话剧或参与公共演讲,这样他们就不太可能跑去酒吧的桌子上跳舞了。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由基因决定的潜在行为范围,而环境则在这个范围内影响着孩子的具体表现。父母在为孩子创造环境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寻找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匹配度,对于建立和谐、低压力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当父母与孩子的天生气质相契合时,教养过程往往显得轻松自然;而当亲子间的气质不匹配时,就可能导致摩擦和挫折感。因此,父母需要了解并接纳孩子的天性,避免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特质,父母可以更加明智地选择适合孩子的活动和教养方式,从而建立更加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在探讨如何与孩子构建适配性时,我们需认识到,这不仅关乎孩子天生的性格特质,同样也与父母自身的性格紧密相连。父母在基因影响下的性格,无形中引导着他们的教养策略及对孩子行为的反应。举例来说,面对一个外向且自控力较弱的熊孩子,有的家长可能会深感焦虑,家中甚至需常备急救药品以应对不时之需;而换作另一位性格迥异的家长,同样的行为却可能让他倍感自豪,不吝啬地给予孩子鼓励与赞许。因此,要实现与孩子之间的良好适配,首要步骤是对自己和孩子都进行一番细致的审视。
在《为什么你的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样》一书中,美国遗传学权威专家丹尼尔·迪克博士不仅设计了“关于你孩子的一切”测试,还提供了“关于你的一切”测试。这些测试旨在揭示父母自身的遗传倾向,助力他们更深刻地洞察自己的性格核心。通过外向性、情绪性及自控力这三大核心特征上的定位,对照性格汇总表,便于比较分析。这些信息构成了书中育儿实践指导的基石,有助于父母更深入地理解孩子,明晰孩子如何触发自己的特定反应,以及探索与孩子建立适配性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解并把握双方互动中的动态影响,不仅能增进彼此间的幸福与快乐,还能有效发掘孩子的内在潜能。
作为父母,深入了解孩子的先天性格倾向无疑大有裨益,但关键在于要避免陷入一种僵化思维,即错误地认为孩子的这些倾向是固定不变、无法更改的。实际上,基因虽对孩子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了解孩子的先天倾向,能让我们预见可能遇到的挑战,并积极协助孩子克服这些困难。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还能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天然优势,助力他们将这些优势发扬光大。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其众多著作中,深入探讨了成长心态相较于僵化心态的显著优势。成长心态秉持着这样一种信念: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适当的训练以及他人的悉心指导,每个人都能不断挖掘并提升自己的天赋。因此,认识并理解孩子的自然倾向,以及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来帮助他们充分释放潜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会深远地影响我们的生活轨迹,同样地,我们看待孩子的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成长道路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我们往往容易将对孩子的期望和梦想固化为一种僵化的模式,试图将孩子强行纳入我们心中的理想框架。然而,当孩子的自然倾向与我们的期望产生偏差时,我们可能会在无意识中向孩子传达出一种信息:我们是在根据他们“应该”或“不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来评判他们,并且对他们当前的状态感到不满。此外,当孩子遭遇挫折时,我们可能会立刻陷入对孩子未来的深深担忧之中,这也是僵化心态的一种典型反映。但如果孩子现在缺乏自控力,无法安静地坐下来、集中注意力,我们不必担心他们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因为这种担忧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我们对他们成长、改变和发掘潜力的能力缺乏信心。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