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自主性与自主性游戏的思考
一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大家开始特别关注自主性游戏了,感觉游戏里有自主游戏和非自主游戏之分,而自主游戏特别重要,非自主游戏则一无是处。事实上,游戏的本质特征就是其自主性、愉悦性,也就是说,没有自主性的游戏就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幼儿没有自主性的游戏,那都只是形式主义上的游戏而不是真正意义的游戏。如此一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创造出一个新名词——自主游戏呢?真是太奇怪了。
二
幼儿自主性也是近期幼儿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幼儿自主性是指不依赖他人,幼儿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念作出判断,提出主张和采取行动,幼儿的自主性包括幼儿的自我管理,自我主张,自我计划,自我行动,自我调控,自我规范,自我负责,自我反思。
儿童早期是有自主性的,可是后来自主性去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了,这是为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一到三岁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二个危机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儿童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就是自主行动对羞怯和怀疑。在这一时期,儿童面临的挑战是能否适时学到最低限度的照顾自己的能力,诸如吃饭、穿衣、大小便等基本生活能力等。在这一阶段的儿童,不但对周围的事物好奇,感到兴趣,而且对自己的活动也都喜欢自己动手,不要求大人给予帮助。如果成人者在安全无虑的情况下,让孩子自主自动地完成他照顾自己生活的事(如吃饭、喝水、穿衣、大小便等),并且在其完成生活自主的过程中遇到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协助,并在完成后给予鼓励,孩子就会由此学到独立自主,遇事不依赖别人;反之,如果成人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或是出于过分溺爱,或是出于过分苛刻,为成人者替孩子的生活包办一切,不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孩子稍有差错(如打翻了杯子或夜里尿床),即施以惩罚,使孩子学到见人就感到羞怯,遇事丧失信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怀疑。无论孩子在此时期所养成的人格倾向如何,均将影响他以后人格的发展是否顺利。他认为,这个阶段如果自主性超过了羞怯和疑虑,孩子就形成自主的品质。所以为了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个时期至关重要的不是如何给孩子以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是要逐渐培养起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自理能力,尽可能多地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三
自由不等于自主,但自由是自主的前提条件。
有些自由就不是自主的,比如,孩子自由地玩手机,而事实是他被手机游戏控制了,他身不由己,情不自禁,不能自拔,这种自由也就不是自主。
某幼儿园12个班,12块户外游戏场地,轮换玩,算是自主了吗?不一定,因为许多时候他们是“被轮换的”而不是他们自主选择的。
自主游戏才有发展意义吗?非自主游戏就没有发展意义吗?而事实上,对幼儿发展有意义的,除了自主游戏,还有生活,集体教学活动,只要利用得当都具有发展意义。
游戏不是幼儿自主的唯一路径,幼儿园里每项活动都可成为幼儿自主的机会,特别是生活活动,教学活动都可以成为幼儿自主的活动。
自主性的发展对幼儿的发展也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发展得好与坏决定一个孩子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型人格还是被动型人格。幼儿的自主性与与自我效能感成正相关。
自主性是衡量幼儿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自主性并不是幼儿发展的唯一的标志,学会服从也是一种重要的品质。
四
老师可发起或组织游戏吗?当然可以。
倡导自主游戏的前提下,大家都不敢提老师发起或组织幼儿的游戏了。事实上,老师发起或组织幼儿的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比如,它们能保证幼儿的基础发展。
现实中,存在有这些游戏状况:幼儿发起,老师附和;老师发起,幼儿玩起来后,老师就逐渐隐退,不能全程主导;幼儿发起,幼儿主导;老师发起,幼儿主导。不可以幼儿发起游戏,老师主导游戏;也不可以老师发起游戏,老师主导游戏。
因为这些游戏去很有可能让游戏失去了游戏真正意义。
工具性游戏与教学游戏。许多学者认为,工具性游戏是教学活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因为这类游戏中幼儿的自主性没有了——我在思考:难道就没有可兼顾教育教学任务的真游戏吗。
老师不教幼儿就不会玩吗?在某类游戏初期,老师教幼儿玩,后面幼儿经常玩。前面的是教学,后面的就是游戏,不是游戏不能教。
五
关于创造性。有人认为,以物代物就是有创造性,我认为不一定。以物代物,以人代物,以物代人,只能说明有想象参与,有可能是创造性想象,也可能是再造想象。
“以……代……”仅仅众多创造性的一种表现。
以人代物,以物代人,也是创造性创造性能教吗?
老师不教幼儿就不会创造吗?这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有学者说,不可设计每天游戏活动的目标。我认为,有些游戏活动目标是可以设计的,有些则不一定能设计,比如,娃娃家游戏的目标是什么,这个我们是很难设计的。可是,许多建构性游戏的目标则是可以设计的,游戏活动目标,引领教师的游戏指导,引领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目标引领我们游戏内容、形式、方法的设计与实施。
有些学者说,游戏就是让孩子们完全自由地去玩,不用管孩子。我个人理解,游戏有时候也是需要管理的。当然,我们应该意识到管多了,幼儿不行;幼儿不行,老师管得更多,这是游戏中的一个恶性循环。
幼儿游戏中的一个良性循环可能是,老师越放手,幼儿行;幼儿越行,老师越放手。
我们期待是后者。游戏是需要一定常规的,不过,游戏常规的培养,不是独立地培养,而是在游戏过程中适时渗透和培养。
幼儿向老师学更好,还是向幼儿同伴学更好——许多老师天真地认为向同伴学更好。本人认为,不一定的,要看具体情况的。
六
我们强调幼儿自主性培养的同时往往极端地否认高控的教育意义。而事实上,高控就不可以吗?高控就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吗?幼儿园一点高控都不允许吗?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坚信,自主很重要,但适当的高控对于幼儿的发展也是必要的。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