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那些所谓的新教育新理念,都是老祖宗们玩剩下的
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贾谊的“三育并举”,再到朱熹的“正面教育”,这些教育思想和主张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培养人才和社会进步的不同探索。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在探讨现代教育体系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被认为是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有之。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本期,我们将探究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01/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即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提到孔子,想必我们都不陌生。他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孔圣人”,其关于教育的思想和教学原则对学前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这是他终身实践的教学原则。他在《论语·阳货》中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就是说不同学生在智力、能力、性格、志向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专长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要充分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启示我们:首先,要承认幼儿存在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
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因此,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个幼儿,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教师要因势利导,在充分、全面了解每个幼儿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把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也就是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例如,对于视觉型学习者,可以使用图片、视频等视觉材料;对于听觉型学习者,可以讲故事、唱歌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02/
“启发式教学”我们沿用至今
《论语·述而》中,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理念。孔子认为,在教导学生时,不应急于灌输知识,而是要等待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即“愤”与“悱”的心理状态,再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在幼儿园中,启发式教学也是幼儿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式。首要任务是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享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还需精心设计活动,确保这些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心智活动,为他们提供自我探索、思考和表现的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一些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等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思考。
提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如图书、玩具、实验器材等,让他们在操作和探究中学习。
鼓励提问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并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分享。
引导自主探索:为幼儿设置一些任务或项目,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来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但不要过多干预,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03/
贾谊“三育并举、德育为本”强调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他关于早期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于《新书》中的《傅职》《保傅》《劝学》《胎教》诸篇中。“三育并举,德育为本”是贾谊早期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具体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体育,强调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其次是德育,认为德育是最重要的,是培养儿童品德的基础;最后是智育,提倡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以发展他们的智力。婴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
将“保其身体”置于首位,完全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确实如此,运动作为人的本能,应从孩子时期就开始培养。未来社会的竞争,不仅是人才的竞争,更是身体素质的竞争,可以说健康是五大领域发展之首。在德育方面,贾谊非常注重人的道德品质培养。他认为,人的善行无论大小都应被珍视,同样,恶行也不能因其微小而被忽视。因此,对于儿童极为细微的闪光点,应及时加以引导,使其发扬光大;对于行为中的小毛病,切不可听之任之,而要及时加以制止,使其迅速改正。在现代社会中,家长和教育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及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促进智力的发展。
04/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每一条都值得我们再学习
颜之推,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他的著作《颜式家训》,是北朝后期重要的散文作品,在家庭教育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这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的教育教科书,是他一生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颜之推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及早施教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及早对幼儿进行教育,越早越好。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一是儿童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还没形成,可塑性很大;二是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精神专注,记忆力也处于旺盛时期,能把学习的材料牢固地记住。
2.严慈相济的教育方式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慈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均爱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切忌偏宠,不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偏宠儿童的父母,虽本意是要厚待之,然而实际上是为其招来祸害。
4.重视语言教育语言是社会互动的基本工具。颜之推提倡将语言学习纳入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主张“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旨在通过语言的学习来陶冶孩子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感知能力。
5.重视品德教育颜之推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应在孩子年幼时就开展道德启蒙,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他倡导以“风化”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即长辈应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面影响。
6.注重环境陶冶“曾子杀猪”“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肯定都听过不少。颜之推重视环境对孩子的熏陶,认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成长。颜之推的教育理念与当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强调家庭教育的基础地位,早期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品德和语言教育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当前教育中所倡导的。
05/
朱熹提倡的正面教育即今天所推崇的“正面管教”
朱熹,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他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从政仅14年,专门从事教育活动时间长达40年之久,著述甚多。他的儿童教育思想除见于一些诗文之中,还见于他为儿童编写的教材《教学》和《童蒙须知》中。
朱熹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尤其是对儿童教育,他更为强调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不讲明道理,只用惩罚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效果的。他主张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使儿童在学习“眼前事”的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和初步的劳动能力。而现代的“正面管教”则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教育方式,它强调和善与坚定并行,旨在帮助孩子建立自律、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这种方法同样注重通过正面的沟通、引导与激励来促进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朱熹的教育理念和正面管教都强调了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对学生个体成长的关注,两者都反对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倡导通过积极的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说朱熹的教育思想和现代的正面管教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它们都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康心理、良好品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个体,共同推动着教育向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06/
王守仁主张“顺导性情 激发兴趣”的教育方式
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学术思想传至东南亚,其文章博大昌达,诸有《王文成公全书》。关于儿童教育,王守仁的基本思想是:
教育儿童应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导儿童性情,促其自然发展。
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自然就会使它长得枝叶茂盛,摧挠它则很快会使它衰败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顺导儿童性情,不宜加以束缚和限制。在王守仁看来,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他认为,如果儿童对学习兴趣盎然,则学习时必然心情愉快,能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样进步自然不会停止。就像时雨春风滋润草木花卉,没有不生机勃发、自然而然地一天天长大的。反之,如果忽视了儿童兴趣的培养,
则会压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儿童学习很难取得进步。他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无视儿童兴趣、摧残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并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王守仁的教育主张为当前学前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特别是在强调实践、道德发展、顺应儿童本性和个性化教育方面,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顺应自然”的儿童教育思想,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比卢梭的《爱弥儿》的出版时间(1762年)早了200多年,实属难能可贵。
07/
李贽的“童心说”是独属我们的儿童哲学
李贽,明朝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提倡“革故鼎新”,他一生充满了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自由思想的追求。李贽继承并发展了阳明心学,提出“童心说”。他说:“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这是李贽文艺思想的核心,它是一种自然人性论,倡导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的生命的存在。它具有现代性的特质,体现在回归人的本真、解放人的思想和倡导人的独立。
李贽认为“童心”即真心,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不能压抑其自然本性的发展。例如,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游戏和探索时间,而不是过早地进行知识灌输,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认识世界、发展能力。他强调失去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也就失去了真人。这提醒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儿童的内心感受,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让孩子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再者,他承认个体差异。李贽的“童心说”承认人的私心、私欲是合理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学前教育中,这意味着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比如,对于性格活泼好动的孩子,可以提供更多的运动和游戏机会;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则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
他的思想倡导人的独立,这也适用于学前教育。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自己去观察、探索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老师和家长。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童心说”不仅强调儿童的自然天性,也关注个性的发展和情感的丰富。“童心”在当今这个时代便是永葆一颗真挚的赤子之心,不忘初心。不论古今,人们几乎永远都处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之中,我们很容易被金钱、利益等外在的诱惑所纷扰迷失,因此,唯有时时刻刻叩问自己的内心,认清自己的价值和前行方向,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坦荡光明地前行。
08/
读懂《了凡四训》距离教育的真谛也不远了
袁了凡,原名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他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著名的善书作者。《了凡四训》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虽跨越数百年时光,却依然对现代学前教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它强调个人修养、品德塑造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些理念与当代学前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指导。
立命之学: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
《了凡四训》开篇即讲“立命之学”,书中提到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强调人的命运虽受先天因素影响,但后天的努力与选择更为关键。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决定能力。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孩子尝试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选择,哪怕是小事如选择玩具或参与游戏的方式。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们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建立起自信心和责任感。
改过之法:重视品德教育
“改过之法”章节中,袁了凡提倡自我反省,勇于改正错误,也就是要重视道德教育。改过需要有三心:发耻心、发畏心、发勇心。幼儿时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教育者应当引导孩子学会区分对错,培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观念。通过故事讲述、角色扮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并接受这些原则,为未来的人格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积善之方:激发善行与同情心
“积善之方”鼓励人们积累善行,培养慈悲心肠。这不就是我们在品格教育中所强调的与人为善吗?教育需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关爱弱势群体的项目,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善念和同情心。同时,教育者自身也应成为榜样,用自己的言行传递正能量,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学习环境。
德之效:谦逊学习,终身成长
“谦德之效”强调谦逊的重要性,只有保持谦逊的态度,才能不断进步。这不仅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是对孩子的期望。我们应当教会孩子尊重他人,倾听不同意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价值。同时,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探索式学习,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是成长的关键。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