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游戏案例 | 都是挖沙铲沙,为何这篇能获奖?小班孩子也能用简单材料玩出科学探究!
大自然是孩子们天然的游乐场,他们常常会对身边某一自然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与同伴交流、探讨,这便是精彩的游戏的生发点,老师可以顺应孩子的兴趣,抓住这一契机,支持他们在游戏中探索、研究、发现。
在乐山市洙泗塘幼儿园,小班孩子就对偶然间发现的蚂蚁洞展开了持续观察,并将相关经验迁移到了区域游戏之中,运用竹片、PVC管、伸缩管等常见材料,展开了一场有趣又充满探究的活动,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老师又如何支持?一起来看看吧。
缘起/
小班的孩子们偶然间在蔬菜园里发现了一个蚂蚁洞,他们对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持续的观察和探索,知道了蚂蚁洞穴的简单构造,还将经验迁移到区域游戏中,煜煜说:“我要在沙池区挖一个蚂蚁洞。”希希将手举得高高地:“我也想,我也想,我要和小蚂蚁一起在沙池区玩。”就这样,孩子们开启了蚂蚁洞穴的修建探索之旅。
01
初次修建蚂蚁洞穴
要建一座怎样的蚂蚁洞穴呢?孩子们开启了讨论:
小葵:“蚂蚁洞一定要很大很大,里面可以住好多好多的小蚂蚁。”
希希:“洞要连在一起,这样小蚂蚁就可以找好朋友一起玩啦。”
……
讨论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将自己的计划画了下来。
接着,孩子们来到沙池区,迫不及待地拿起铲子和桶行动起来,煜煜很快就挖好一个大洞,但随即他就发现了问题:“这沙子怎么总是往下面流啊?我挖好了洞洞,沙子流下去又把洞洞堵住了。”“是啊,为什么会这样呢?”我问道。书翊猜测:“可能沙子太松了才会往下面流。”希希也点点头:“是的,沙子太细就会滑下去。”
“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继续把问题抛给孩子,想看看他们是怎么思考的。话音刚落,乐乐就用铲子拍打着洞口的沙子,边拍边说:“把沙子拍紧,就不会往下流了。”书翊想要用胶带把沙子粘在一起,但熠熠否定了这个想法:“胶带粘不住沙子,我觉得可以用石头把沙子挡在外面,这样沙子就不会往下流了。”说着他就招呼几个同伴,在洞的周围用小石头演示了一番。孩子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便帮忙抱来大小不一的石头,将洞口围了一圈。
教师思考
孩子们在沙池区修建蚂蚁洞穴时,发现洞边的沙子会往下流,于是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他们也由此了解了沙子、石头、铲子、桶等材料的属性和功能,并在探索中积累了操作的经验。过程中,孩子们从个人想法逐渐发展到集体合作,这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合作意识的形成。
我也持续专注观察和倾听孩子,并审慎做出回应。当他们主动发起学习时,我追随他们,回应和支持想法,使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要怎么解决呢?”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帮助孩子发散思维,激发探索欲望。同时,还营造轻松、自主的游戏氛围,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并进行材料支持,保证孩子自由探索、创新实践的游戏状态;在孩子们尝试阻挡沙子往下流时,退位观察,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到积极的师幼关系,也有利于他们后续继续探索。
02
连通洞穴
孩子们还在继续挖,希希突然问道:“我们已经挖了好几个洞了,怎样才能将这些洞洞连起来呢?”煜煜想了想说:“希希你挖这个洞,我挖那个洞,我们对着一起挖,就可以把洞洞挖通啦。”
大家都赞同这个想法,可是随着洞洞越挖越深,上面的沙也跟着一起掉落到洞洞里面,之前围的石头突然失去了作用,紧接着,沙子和石头一起塌陷了。“啊!垮了垮了,不要挖了!”几个孩子大喊,希希跑到我面前沮丧地说:“老师,我们挖的蚂蚁洞洞垮塌了,沙子和石头全部掉进洞洞里面了。”
“为什么洞洞会垮塌呢?”我拍拍她以示安慰并问道。熠熠扣扣脑袋:“可能是我们的洞洞挖得太大了。”希希想了一会儿说:“我们挖得太用力了,沙子就会不停地往下流。”熠熠提出找个东西将沙子和石头挡在上面,随即他拿来一些竹片,并将竹片盖在塌陷的洞口上:“这样沙子就不会掉进沟沟里面了。”几个孩子也帮着拿来竹片,因为垮塌的沟壑太宽了,所以希希尝试竖着放,可竹片掉进了沟里。
熠熠连忙对她说:“不对,要横着放才能放上去。”煜煜将竹片横着放,接着又将沙子放在竹子上面,可当他把竹片拿起来时,原本的沟里又掉进去了很多沙子,沟也快被沙子填平了。折腾了很久,望着沙池里的竹片、石头,以及快被填平的洞穴,孩子们一时间陷入了沉默。煜煜叹了一口气:“我们的洞洞怎么总垮呢?”
区域时间很快结束了,孩子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地,于是回到教室,我就带着他们一起梳理经验,认识沙子的特性,还让孩子们到树下体验沙和泥土的不同,通过学习感知,孩子们得出幼儿园里的沙子是细小、松散的,具有流动性。
教师思考
在挖通蚂蚁洞穴的过程中,孩子们想办法让洞洞连接在一起,获得了连接建构、沙子流动的直接经验;洞穴垮塌后,孩子们利用竹片材料,通过横放、竖放来探索方位的不同。整个过程孩子们能主动思考、相互配合完成共同的任务,并不断尝试、创新,游戏的过程也成为孩子们品格进阶的过程。
我始终将孩子看作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互动中,做到理解和适应他们的需求:当孩子们想要在连通洞穴时发生了垮塌,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洞穴会垮塌?”,孩子们在讨论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敏捷度和语言表达能力;当孩子们尝试用多种方法连通蚂蚁洞穴时,我没有直接指导挖洞技巧,而是作为活动的观察者,陪伴孩子们游戏探索,使孩子们通过主动探索去感知材料的属性,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当孩子陷入沉默,出现沮丧心情时,我敏锐察觉到他们的情绪,作为支持者给予孩子“授之以渔”的帮助,引导他们认识沙子的特性,并对比沙子和土的不同,将游戏中的经验迁移到生活中,丰富认知,帮助孩子们建构生活经验。
03
挖沟安装管道
现在孩子们都了解了沙子的特性,但游戏中它总是往下流,要怎样才能把蚂蚁洞穴建好呢?孩子们开始另想办法。煜煜从沙池区找来一根PVC管,他高兴地说:“老师,你看!这个管子可以当小蚂蚁的家,小蚂蚁还可以在里面玩滑滑梯呢!”我告诉他这种材料叫PVC管,使用时要注意安全,孩子们都点点头,希希提议:“我们把PVC管藏在沙子里,这样就不怕沙子往洞洞里流了。”煜煜高兴地拍起手来:“还不用担心垮塌,小蚂蚁在里面也不会被雨淋。”
有孩子提出可以先挖个大沟,这样管子才能放进去。我好奇地问:“什么是洞?什么是沟呢?”孩子们一时回答不上,于是回到教室,我帮助梳理概念,孩子们便知道了四周围绕起来的叫洞,没有围起来叫沟。
游戏继续进行,孩子们决定先挖沟渠,再把PVC管放在沟渠里面。他们拿着铲子奋力地挖,熠熠提出一人挖一条沟,然后再将沟连在一起。孩子们在沙池区挖了三天,终于挖出一条像迷宫一样的通道。但因为夜晚下雨,孩子们发现沙子周边又有垮塌现象,希希一边将沟里的沙子掏出来,一边说:“老师,你看,沙子又垮了。”“是雨水冲垮了沙子。”煜煜说道。我点点头:“原来强大的雨水会使物体垮塌。”后续我还给孩子们播放了泥石流视频,通过学习,孩子们知道了下雨天不能在外面玩耍,并学会了保护自己的方法。
孩子们重新修复蚂蚁通道。书翊、希希抱来几根PVC管,一个孩子双手拿着PVC管,另一个就用手将PVC管拼接在一起,可是管子太长,接口太紧,熠熠在拼接时显得特别吃力,好不容易他拼好了一个接口,可当把拼好的管道放在沟里时,孩子们却发现,修建的沟渠是弯的,而拼接的pvc管是直的,管子根本放不进沟渠里。
熠熠又将pvc管拿起来,准备调整位置,可是拼接后的管子太重,他移不动,希希也来帮忙,突然听到熠熠的喊声:“哎呀,我的手被夹了!”原来熠熠在拉管子的过程中,手不小心被管子接口夹住了,我迅速带着煜煜去医务室处理了伤口。回到沙池区,孩子们又继续讨论要怎样才能将蚂蚁洞穴修建好,希希提议重新挖直直的沟渠,但很快就被否定了,煜煜说:“我们挖了好久才把沟渠挖好呢,不想重新挖了。”书翊也附和道:“这个PVC管好重,我们根本就拉不动。”
这时,欣雨从艺术区拿来几根收缩管,高兴地说:“你们看,这个管子可以弯曲!”
希希上前试了一下:“哇!还可以变长变短!”孩子们发现收缩管后兴奋不已,希希将管子拉长,放在挖好的沟渠里,熠熠则将两根管子连接在一起,并在管子中间安装通风口,很快孩子们将收缩管都铺在了之前挖好的沟渠里面。
希希和小芃还用之前的办法,从艺术区搬来很多彩绘石头放在沟渠两边,防止沙子往下流。
教师思考
从发现PVC管—使用PVC管—更换PVC管为收缩管,孩子们经历了认知—尝试—探索—得出结论四个阶段,并通过实践获得了直接经验,提升了自我认知和动手操作能力。PVC管材料对于刚步入幼儿园的小班孩子来说,操作上存在困难:一是PVC管太重,他们不易拿动;二是弯管与管道的拼接需要力气,他们要拼在一起比较困难,这也导致煜煜的手在拼接过程中被夹伤。
因此整个挖沟安装管道环节,其实也蕴藏了孩子对安全感知、科学感知的重要契机,同时我敏锐地察觉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通过操作体验、集中学习进行经验重构和拓展,知道了“洞与沟”的区别,学习了下雨天保护自己的方法,实现了玩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我始终陪伴在孩子身边,当煜煜手指夹伤时,我及时送到医务室处理,并鼓励他坚持不放弃,继续探索。
04
升级洞穴
书翊提议给小蚂蚁搭一个滑滑梯,大家一致同意。煜煜在一旁补充道:“滑滑梯要一边高一边低小蚂蚁才能从上面滑下来。”扬扬很快从积木区抱来两根打了孔的PVC管:“你们看,我们把管子插在洞洞里,这样就是滑滑梯啦!”希希也说:“太阳出来的时候,小蚂蚁可以到滑滑梯上晒太阳;下雨天,小蚂蚁就在洞洞里面躲雨。”
只见书翊用力将PVC管插进沙子里,可是由于力气太小,PVC管有点摇摇晃晃地,于是他找到老师帮忙。按照书翊的要求,我将PVC管进行稳固,扬扬则把伸缩管插在了PVC管的洞洞中,另外几个孩子也一起帮忙,有的把管子搭在PVC管洞的高处,有的搭在低处,煜煜最后将PVC管上的伸缩管和沙池区的管子连接在一起,并说:“这下小蚂蚁可以从地下爬到地上玩滑滑梯啦!”
滑滑梯搭好了,希希又提议给蚂蚁洞穴盖个房顶,这样可以遮风挡雨。扬扬说:“这里有很多的竹片,我们用竹片盖在管子上面就是房顶啦。”说完,他和书翊抱来了很多的竹片,希希和乐乐将竹片铺在管子上,短的竹片并搭,长的竹片叠搭,通过调整,孩子们成功地将房顶盖好了!
回到教室,孩子们又用黏土捏了很多的小蚂蚁,放在了PVC管、管道上,以及管道里面。放好后,他们都想看看小蚂蚁现在在做什么呢,带着问题和好奇,我给孩子们投放了内窥镜,引导他们将内窥镜伸进管道中,并从手机上清晰看到了小蚂蚁在管道里的样子。
“我们给小蚂蚁的家起一个名字吧!”经过激烈地讨论和投票,孩子们认为这是一个有着很多蚂蚁的王国,所以就叫“ 蚂蚁地下王国”。建成后,孩子们对蚂蚁的兴趣更加浓厚,沙池区成了孩子们与小蚂蚁的开心游乐园。
教师思考
游戏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当孩子主动寻求老师帮助时,我们需要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孩子在有力的师幼互动中更有信心和能力去探索和学习。孩子们好奇蚂蚁洞里面的情况,但所需经验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我作为游戏的支持者回应他们的需求,积极提供孩子们所需的内窥镜材料,并将经验延伸到生活中,提供技术和经验的支持,帮助孩子实现想象到行动的转变,助力他们完成深度学习。
在“蚂蚁地下王国”修建过程中,无论设计还是动手操作,孩子们在面对问题时,始终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积极思考蚂蚁洞穴的构建,表现出饱满的积极性,愿意边做边学,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
同时,他们的行为中展现出对修建材料的选择、操作、探索和运用,如挖洞、修沟渠、安装管道、盖房顶、加装滑滑梯;在能力上表现为认知能力、数学思维、合作能力、社会认知、科学探索等方面的发展,如认知各种材料属性、数学思维的形成、任务分配协作等。
而整个“蚂蚁洞穴”的修建,历经了简单挖洞,到修沟渠,再到放管道,孩子们由“从上至下”到“从下至上”的探索过程,实现了逆向思维转换,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后续还可能生成的游戏契机有:搭建完成后,孩子们提出如何保护“蚂蚁地下王国”;孩子们想要利用内窥镜对不同的“洞洞”进行探索。我将继续进行支持。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