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迷茫” 到 “通透”,如何参照《指南》关键指标写透幼儿游戏案例
在当今的幼儿教育领域,游戏案例撰写已然成为老师们日常工作中的关键一环。然而,审视当下的游戏案例撰写现状,却不得不让人有些担忧。
一方面,随着教育理念的普及,老师们愈发重视通过游戏记录幼儿成长,撰写数量颇为可观;
但另一方面,质量却参差不齐。
多数老师虽用心书写,却陷入了种种困境:
有的案例浮于表面,仅仅记录了游戏的大致流程,未能深挖幼儿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显得不够真实、深入,仿若一份简单的游戏流水账;
有的老师则急于求成,在观察初始阶段,孩子的行为还未充分展露,便匆忙下结论,陷入 “过早解读” 的误区,使得案例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与发展性;
更有甚者,过度联想、夸大幼儿的能力表现,进行 “过度解读”,完全脱离了幼儿实际的发展阶段。
还有不少老师在面对幼儿千变万化的游戏行为时,一脸茫然,不知从何处着手分析,更遑论精准洞悉这些行为所折射出的幼儿发展能力。
巧用指南,多面剖析
《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我们剖析幼儿游戏行为的得力 “法宝”,涵盖多个领域的解读关键指标,能为我们打开观察的新视角。
健康领域
以“动作发展”为例
在户外游戏时,孩子们玩滑梯。
观察要点:有的孩子能稳稳地稳步走上楼梯,排队等候,顺利滑下,这看似平常的行为,实则反映出孩子身体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以及遵守规则的意识。老师观察时,不能只看滑滑梯的 “热闹”,要记录孩子的脚步动作、手部抓握情况,像下面这个简单的观察表就很实用:
教师支持策略:当发现孩子不敢上楼梯时,老师可以先给予语言上的鼓励,如 “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勇敢地走上去啦,你也一定可以的,老师就在旁边陪着你”,然后站在孩子身边,用手扶着孩子的后背,给予身体上的支撑感,让孩子逐步建立信心。如果孩子在滑的过程中动作不协调,老师可以在一旁示范正确的姿势,如微微下蹲、双手抓紧扶手等,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后续在游戏案例中如实反映孩子从胆小到尝试的成长过程。
语言领域
以“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为例
在建构区,几个孩子一起搭建城堡,他们你一言我一语:
观察要点:“我要搭个高高的塔楼,你帮我找块长积木。”“这个放这儿不行,太歪了,得换个方向。” 孩子们在协作中自然地运用语言表达需求、协商问题,老师此时要留意孩子词汇量、语句连贯性,以及沟通策略,这都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指标。不妨用下面这个记录模板:
教师支持策略:对于词汇量较单一的孩子,老师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和孩子一起回顾搭建过程,故意使用一些丰富的词汇来描述,如 “我们今天搭建的城堡真是宏伟壮观啊,用了好多坚固的积木才让它这么稳当”,引导孩子学习新词汇。如果孩子在沟通中出现矛盾,老师要及时介入,引导他们用更礼貌的方式表达,比如 “你可以说‘我觉得这样可能会更好,我们试试吧’,而不是直接抢过来”,帮助孩子提升沟通技巧,老师记录下这个转变,就是一篇生动且真实的语言领域游戏案例。
社会领域
以“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为例
在大班的 “小小超市” 角色扮演游戏中,孩子们的表现生动地诠释了社会交往的成长。
观察要点:孩子们分配角色,有的当收银员,有的当顾客,有的当理货员。扮演顾客的孩子推着购物车穿梭在货架间,挑选商品,还会互相交流:“我要买这个给家人吃,你觉得好不好?” 扮演收银员的孩子认真地扫码计价,遇到商品价格不清楚时,会主动向旁边的 “理货员” 询问。期间,一位 “小顾客” 不小心撞翻了货架上的物品,其他孩子纷纷过来帮忙捡起,没有丝毫埋怨。老师要观察孩子在角色扮演中的互动方式,是否懂得分享玩具、轮流扮演,有没有关心他人的举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这个观察清单:
教师支持策略:当看到有孩子不太愿意分享玩具道具,比如购物袋时,老师可以走过去,以新顾客的身份说:“我买了好多东西,没袋子装啦,你能借我一个吗?” 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如果发现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对角色理解较浅,只是机械地模仿动作,老师可以提问:“收银员除了扫码收钱,还得做些什么来让顾客更满意呢?” 启发孩子深入思考角色行为,丰富扮演内容。老师记录这些细节,依据指南剖析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到了哪个阶段以做案例解读。
科学领域
以“感知形状”为例
以玩拼图为例:
观察要点:孩子拿起拼图块,仔细观察形状,尝试匹配,从最初的乱试一通到后来能根据图形特征快速找到对应位置,这是孩子观察力、形状认知、解决问题能力的成长轨迹。老师记录孩子拼图时的专注神情、尝试次数、成功方法,可用如下记录表:
教师支持策略:对于那些一开始毫无头绪、乱试拼图的孩子,老师可以在旁边轻声提示 “你看这个拼图的边角是不是很特别,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我们先找找一样特别的边角试试”,引导孩子掌握观察方法。当孩子成功完成拼图后,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 “你知道为什么这样拼就能成功吗”,引发孩子思考拼图背后的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对照指南,挖掘孩子科学思维的闪光点,写出的游戏案例才有深度。
艺术领域
以“具有创造能力”为例
观察要点:孩子用彩笔涂鸦,从随意画线条到有意识地画圈、画三角形,再到描绘简单物体,如一朵小花、一朵太阳,老师关注颜色选择、图形组合,以及孩子对作品的描述,“我画的是春天,有五颜六色的花”,这反映出孩子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创造力的逐步提升。老师记录时,可参考这个艺术观察要点:
教师支持策略:如果孩子一直只用单一颜色画画,老师可以拿出一些色彩鲜艳的画作给孩子欣赏,引导孩子观察 “你看这幅画用了好多漂亮的颜色,让画面变得更丰富了,你要不要也试试”,激发孩子对色彩的探索欲望。当孩子完成作品后,老师要认真倾听孩子对作品的作描述,给予肯定和鼓励,如 “你画的春天太美了,从你的画里我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机,你真的很有想象力”,提升孩子的创作自信,老师记录这些细节,依据指南剖析孩子艺术领域的发展。
观察是看见,解读是读懂真正的游戏案例解读,不是给儿童行为贴标签,而是用《指南》作为“解码器”,发现那些藏在沙池里的科学思维、积木中的空间智慧、角色扮演里的情商修炼。当我们学会用专业的眼光看见游戏中的学习,每个孩子都会成为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成长之书”。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