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免费注册
大家都在搜:
登录
睡前刷屏2小时: 是心理危机还是成长阵痛?

睡前刷屏2小时: 是心理危机还是成长阵痛?


戴维·安德森是哥伦比亚大学儿童临床心理学博士,他深耕于儿童与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行为障碍的研究与治疗,同时积极推广心理健康意识和预防项目。面对家长们对孩子过度依赖电子设备的担忧,安德森博士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指出,所谓的网络成瘾手机成瘾往往只是家长的一种担忧,而并非官方诊断。那么,孩子们玩手机到底算不算成瘾?又该如何看待他们在手机上的行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安德森博士的看法。 

家长们之所以这么担心,主要是因为两个现象:一是孩子们在屏幕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二是当要求孩子们放下设备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有时候,孩子们自己也会说:我感觉自己对移动设备上瘾了。2016Common Sense Media的一项调查中,就有一半的青少年有这样的感觉,四分之三的人还表示他们觉得不得不立即回复短信、社交媒体帖子和其他通知。

但其实,安德森博士指出,当人们随意说某人对网络或手机成瘾时,往往只是表达了一种担忧。家长们所谓的成瘾,其实更多是对孩子过多使用设备可能不健康的忧虑,以及对此无能为力的感觉。但官方并没有所谓的网络成瘾或手机成瘾的诊断。虽然有人提出了网络游戏障碍这个新概念,但只有当行为极端且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生活时,才会被考虑是疾病。

那孩子们到底算不算成瘾呢?安德森表示,如果屏幕时间超出了家长们的接受范围,还挤占了孩子其他该做的事情,如社交、运动、学业,甚至影响到孩子的卫生和睡眠,那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他见过一些青少年,因为沉迷设备,把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都抛在了一边,没有朋友,不参与社交活动,学校成绩也一落千丈。

当然,有些孩子被要求停止使用设备时会发脾气,总想着多玩一会儿,这并不一定就是成瘾。这类行为在很多活动中都可能出现,不一定就是成瘾的表现。

斯坦福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安娜·伦布克医学博士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她指出,有些强迫性使用互联网的患者确实表现出了成瘾的行为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过度使用互联网的行为都是成瘾。

那孩子们在手机上到底在做什么呢?其实,很多都是他们这个年纪该做的事情。他们通过发短信、用社交媒体和朋友们联系,玩游戏和世界各地的人互动。这些看似让他们分心的行为,其实是他们维持友谊、参与社区活动的新方式。

有时候,孩子看似沉迷游戏,社交变少了,这可能并不是成瘾,而是其他精神健康问题的表现。安德森博士经常对家长们说:别以为孩子对游戏成瘾了,也有可能是社交焦虑、抑郁,或者学习障碍。他曾治疗过一个16岁的少年,他妈妈觉得他游戏成瘾,但后来发现,他其实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抑郁症。治好了这些病,他也就没那么沉迷游戏了。 

虽然专家们表示,家长们不必过度担心孩子网络成瘾,但他们也承认,过度使用设备确实可能带来问题。现在的应用程序和游戏都是设计得让人越玩越想玩,孩子们很难自己控制。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会让青少年感到焦虑和抑郁,长时间沉迷游戏也可能对他们的精神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学习成绩。

其实,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新颖和刺激的事物,手机就抓住了这一点。比起那些需要动脑筋的事情,玩手机、玩游戏当然更容易获得即时的满足感。这就像赌博一样,人们总是期待下一次能有所回报,但往往结果并非如此。孩子们沉迷于这些表面的、即时的活动,可能会错过那些更需要他们投入精力和时间的长期有益的事情。

因此,安德森博士强调:虽然我们要警惕孩子过度使用设备的问题,但大多数孩子玩手机、玩电脑的行为,其实既不是病态的,也不是有害的。关键是家长们要给孩子设定合理的界限,了解他们在网上做什么,相信他们正在做适合自己发展的事情,不管是在线上还是线下。

作为家长,我们要正视孩子的设备沉迷问题,但也要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通过合理的引导和监督,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

 

评论
(0)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客服热线:
网站备案:
主办单位: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华教网络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唯一官网:
https://www.chinayoujiao.com
网站备案:
客服热线: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投票小程序
投票小程序
客服微信号
客服微信号
三优壹品
三优壹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