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倡导幼儿教育要自由自主的今天,如何重构“儿童视角”的集体教学活动?
随着自主游戏理念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不断深化,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实践地位显著提升。然而,这一趋势也暴露出新的矛盾:集体教学与自主游戏的关系逐渐陷入割裂与失衡的困境。受限于片面认知与实践偏差,本应互为支撑的两种教育形式被机械对立——或过度推崇自主游戏的“自由探索”,或固守集体教学的“系统传授”。实际上,二者本质皆以幼儿学习与发展需求为根基:集体教学为自主游戏提供经验框架与认知基础,自主游戏则为集体教学创造迁移与深化的空间。唯有打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重构二者动态共生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有深度的自由”与“有活力的秩序”相融合的教育生态。
01/集体活动的必要性集体活动是儿童接触社会规则、学习合作与沟通的重要场景。例如,在小组游戏中,孩子需要协商角色分工、遵守共同规则、处理冲突,这些能力无法通过完全自主的个体活动自然获得。集体活动为孩子提供了观察他人、理解群体动态的机会,这是社会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实践表明,集体活动并非自由的对立面,而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价值在于:
社会规则的隐性传递:集体活动通过合作、轮流、倾听等场景,帮助儿童理解群体生活的边界与默契;
多元经验的整合平台:主题探究、科学实验等集体活动能系统串联零散经验,促进深度学习;
情感联结的纽带:共同完成任务、庆祝节日等经历,增强儿童的归属感与集体认同。
集体活动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是否应该存在”,而在于如何从“教师主导”转向“儿童共建”,让规则与自由共生。
02/集体活动的革新与突破
传统教学模式的痼疾在于目标僵化:过度追求知识传递,忽视儿童兴趣与经验差异;流程刻板:环节设计“一刀切”,缺乏弹性调整空间;互动单向:教师提问、儿童回答的固定模式,抑制主动思考。
而今我们需要做的是将自由自主与集体活动的相互兼容。
从“强制参与”到“自主选择”
传统集体活动的弊端在于“一刀切”的模式,忽视个体差异。现代教育可通过改进设计,赋予儿童更多选择权。例如,教师可提供多个集体活动主题(如故事表演、科学实验、户外探险),让孩子投票决定参与内容;或在活动过程中预留自由调整的空间(如允许孩子选择小组伙伴、决定任务分工)。
集体活动中的个性化表达
集体活动不必要求整齐划一。例如,在艺术创作中,教师可以设定共同主题(如“我的家乡”),但允许孩子用绘画、黏土、拼贴等不同方式表达;在运动会中,既有需要协作的接力赛,也可设置自由挑战环节。这种设计既保留集体框架,又尊重个体独特性。
将自主权融入规则
集体活动的规则可以由师生共同制定。例如,讨论“班级公约”时,教师引导孩子提出对安静听讲、轮流发言等规则的理解,并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规则的意义。这种参与式规则制定能增强孩子的自主感和责任感,而非被动服从。
03/以儿童为锚点设计集体活动
1.从儿童的真实需求出发
观察先行:通过日常记录、对话倾听,捕捉儿童的兴趣点(如近期对昆虫的好奇);
主题共创:邀请儿童参与活动主题投票,如“我想研究蜗牛”或“搭建一座桥”。
2. 弹性框架下的自由探索
模块化设计:设定核心任务(如“解决一个问题”),但允许儿童自主选择工具、伙伴与解决路径;
留白时间:在环节间预留5-10分钟“缓冲期”,供儿童复盘、提问或调整策略。
3. 规则由儿童定义
契约式规则:与儿童讨论“活动中需要遵守什么?为什么?”(如“轮流发言”“不打断他人”);
可视化提示:用图画、符号制作“我们的约定”,替代教师单向指令。
04/生成“儿童视角”集体活动的四步法
1.
捕捉兴趣,生成主题
案例:幼儿在户外发现蚂蚁搬运食物,教师顺势发起“蚂蚁王国探秘”集体活动,核心问题为“蚂蚁如何合作?”
方法:通过谈话、绘画记录儿童疑问,提炼可探究的主题(如分工、沟通、家园建造)。
2.
共同设计活动路径
工具:使用“问题树”引导儿童提出假设(如“蚂蚁会迷路吗?”),并规划验证方法(观察、实验、查资料);
分工:儿童自主选择角色(记录员、观察员、材料管理员),教师提供资源支持。
3.
动态推进,灵活调整
接纳意外:当儿童发现“蚂蚁用触角传递信息”而非预设的“声音沟通”时,教师及时调整方向,引入触角功能的拓展学习;
支架式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下一步想怎么做?”引导儿童反思与迭代。
4.
多元复盘,经验内化
儿童主导分享:用绘画、戏剧、照片墙等形式展示探索过程,鼓励儿童互相提问;
教师提炼价值:总结活动中发展的能力(如观察、合作、问题解决),而非知识结论。
05/集体活动的本质是“共在”而非“控制”
集体活动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统一行动本身,而在于创造一种“共在”的体验——让儿童在群体中感受支持、激发灵感、学会共情。当代教育无需否定集体活动,而应重构其内涵:将自由精神注入集体框架,让规则成为自主探索的保障而非束缚。唯有如此,幼儿园才能真正成为自由与秩序共生的成长土壤,既呵护个性,又孕育社会性生命的萌芽。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