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视角”的建构游戏墙面如何打造?小中大班有哪些侧重点?游戏想出彩应这样创设!
墙面是环境创设的重要部分,有主题墙、常规墙、作品墙等,它们的用处各不相同。在建构区,墙面的作用则是支持孩子建构游戏的发展。
但为什么很多时候老师们明明认真做了,却没有用?孩子老是重复搭建,或者到了大班使用的建构技能还是很简单……什么样的墙面才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开展和推进建构游戏呢?
01/
建构区墙面的
创设误区和实施建议
创设建构区墙面的核心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游戏意图或唤醒相关经验,让他更好地开展游戏,比如孩子来到建构区,可能暂时没有什么想法,但看到墙面上的内容后,脑海里瞬间有了灵感,他决定接下来要这样搭、这样做……但在实际创设过程中,老师们习惯的做法却隐藏着误区:
常见做法一:贴照片
第一是贴著名建筑物照片,如故宫、埃菲尔铁塔、伦敦大桥等;第二是贴搭建技能照片,如架空连接、交叉连接、围合封顶等。
老师们本意是希望孩子的作品能够从简单往更复杂的、有更多立体结构的方向去发展,但可能会变成单纯教授孩子们搭建技能和方法。
常见做法二:贴孩子的绘画表征
孩子在搭建之前,先画下他们的搭建计划或设计图;搭建游戏结束之后又画出过程中的搭建故事,如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这些大量的关于建构游戏的表征记录,老师会将其张贴在建构区墙面上。
除了记录展示外,这种做法更多是出于遵循“环境中要有儿童痕迹”的要求。
但真正想要孩子玩得出彩又能有发展,在创设时,老师需要根据核心目的进行创设(激发孩子的游戏意图或唤醒相关经验,让他更好地开展游戏),如何进行调整呢?
✦ 张贴孩子熟悉,且感兴趣的建筑图片
在上文,我们提到很多老师喜欢贴一些类似故宫、埃菲尔铁塔、伦敦大桥等著名建筑物的照片,这些建筑本身当然很好,但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和生活经验脱节的,除非跟随大人旅游时曾见过或者刚好就在孩子生活的城市内,否则这样的建筑物图片很难激发孩子的游戏意图,并起到唤醒相关经验的作用。
老师们注意关键词——“熟悉且感兴趣”,可以从孩子生活的小区,小区的房子,幼儿园的房子入手,他们几乎每天都生活在这些地方,对此很熟悉。当孩子在建构区墙面看到他的家、他的小区、他的幼儿园这样一类照片的时候,因为具备生活经验,会更容易产生诸如“今天我要搭一搭我的家”“搭一搭我的幼儿园”等想法。
✦ 用更直观的方式展示孩子自己的搭建作品、搭建过程
可以是老师拍摄的孩子作品的照片,有条件的幼儿园,老师甚至可以把孩子搭建的过程拍摄成照片、录制成视频,储存在手机里或转为二维码贴在建构区的墙面上,给孩子提供一个手机,这样孩子可以直接看,也可以自主地扫描二维码,去观察自己或是别的同伴的搭建过程。
因为3-6岁年龄段,尤其是中小班的孩子,当老师展示的是比较抽象的图画表征时,孩子不一定看得懂,可能有的时候就算是孩子自己画的,过段时间再问,都会忘记当时画的内容,更别说别人画的了。因此我们想要去激发孩子游戏意图,唤醒相关经验,或者希望通过同伴之间的模仿学习,让游戏更丰富,首先就要保证孩子看到的墙面内容,能直观呈现出结构、材料、作品,以及是怎么搭的。
✦ 支持孩子自主呈现他们的搭建故事
具体呈现方式可以让孩子自主选择,这就意味着并不是只能让孩子绘画表征:可能有的孩子不喜欢画,但愿意去讲述他的搭建故事、搭建的过程,老师就可以去录制一些孩子讲解搭建故事,搭建过程的音频、视频;对于喜欢用画的方式去表征记录的孩子,我们鼓励他去画就行了。同样地,可以在建构区域投放一部手机,里面储存孩子录制的音频视频,或是将音频、视频转换成二维码,让孩子自主扫描。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老师不要把它变成一个强制性任务,一定是孩子自愿的,以免流于形式,甚至引发孩子的抵触情绪。
02/
小中大班建构区墙面的
创设主题有何不同?
小班小班
✦
小班墙面创设主题 ✦
✔ 我的家
包括孩子的家、孩子所在小区及小区附近的建筑物和环境的照片,老师们可以进行张贴,如果不太方便拍摄,可以通过家园共育方式,请家长帮忙提供。
✔ 我的幼儿园
✔ 我去过的地方
即小班孩子在生活中经常去的公共场所,比如动物园、游乐场、海洋馆…
在小班建构区的墙面上,建议老师们优先从以上几个主题中选择要张贴的建筑物图片,因为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这些是他们最为熟悉,且经验最丰富的,也是最能引发他们兴趣的环境、建筑。
当展示这类照片的时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场景去进行拍摄,以主题“我的幼儿园”为例,可以全景拍摄幼儿园整体画面,可以拍摄幼儿园大门、滑滑梯等局部画面,还可以拍摄同一场景或建筑物的不同角度。这样的做法能在搭建时,基于小班孩子的水平和基础,起到提示的作用,而且最终的搭建作品会有更多的内容呈现。
中班小班
✦
中班墙面创设主题 ✦
✔ 我见过的房子
高楼、平房、古楼、庭院等
✔ 我乘坐过的交通工具
火车、地铁、轮船、飞机等
✔ 我走过的道路
马路、高架、桥、地下通道
中班孩子的建构技能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他们在搭建时往往会有更多细节,搭建技能也会更丰富,同时他们的生活经验与关注的建筑物,也会和小班不同,老师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比如小班孩子更关注整体,因此在小班我们展示的环境、各种建筑的照片,更多会以外在轮廓和形象为主,中班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细节把握能力更强,因此同样是在墙面上呈现孩子所在城市的各种建筑设施,但要多维度地呈现,不仅要有外在轮廓,也需要一些内部的结构图,这样中班孩子的搭建里就会有更多的细节,还能激发他们进行更多不同主题的建构游戏。
我们还会发现中班孩子的语言表达、绘画表征能力有所发展和提升,在平时也可以鼓励他们对自己的搭建过程、搭建细节进行记录、讲解、分享。
大班小班
✦ 主题式搭建
大班孩子的建构游戏活动,逐渐从单个建筑或场景,往主题式方向发展,老师们可以回想一下,在大班的建构游戏当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好几个孩子围绕一个主题合作进行搭建,那么相应地,老师在建构区也可以结合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有意识地打造更加主题化的墙面,比如最近班级中许多孩子都对停车场感兴趣,那么建构区墙面就可以停车场为主题,系统展示一系列和停车场有关的环境、场景、设施照片。
✦ 结合班级课程主题
可在墙面上呈现“真实场景照片+儿童搭建过程记录(图画表征+照片)+搭建作品展示(照片或视频)”。以下面这幅图为例,它是大班建构游戏的墙面,以“地铁”为主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缘起、孩子们讨论建造地铁需要哪些材料、孩子们的地铁设计图,搭建过程中的一些搭建故事、遇到的问题,同时呈现了搭建过程当中的真实照片和最终搭建的作品。
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我们真正从“儿童视角”去思考、创设这面墙,不仅能增加孩子们与之互动的机会,游戏时也会产生更多链接与想法,让成人大开眼界,何愁没有精彩的游戏?何愁孩子没有发展呢?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创设有益于他们游戏的墙面吧!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