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教不育 何以为人
我们说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但是我觉得德育应该是第一的,没有德的底色,人才就是危险品和定时炸弹。如今我们的教育把知识放的太重要了 ,只教不育,很可怕。
教育二字,本应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教,是传授知识,授人以术;育,是涵养人格,立人以德。然而今日之教育,却只剩“教”,而丢了“育”。
课堂里塞满了公式、单词、标准答案,却挤不下一句“如何做人”。孩子们被训练成答题机器,却不知何为敬畏、何为悲悯、何为尊严。
在物欲横流、钱权至上的漩涡中,好像没多少人在乎和关心,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和不正常……
一、只教不育,如种树不培根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日的教育却像在流水线上的组装零件,只求数量,不问质量。小学生能解奥数题,却不知“长者先,幼者后”;高中生能背千个单词,却不懂感恩,因母亲的疏忽就对母亲拳打脚踢,可悲可叹。某地一则新闻说:一名学霸因母亲忘记买最新款手机,竟当街殴打母亲。这样的“人才”,无反哺之恩,心中无德无敬畏,野蛮殴打母亲的儿子,何尝不是社会的毒瘤? 我们把智育置于首位,轻视德育的教育,结果培养的人才也多是人性颠倒和不健全的人。这样的教育如同种树忘记培根,纵使考上清华北大,于家于国,又有何益?
二、育德缺失,精神将荒芜
当教育只剩下分数,人心便只剩下功利。学生之间比的是成绩排名,而非品德修养;家长焦虑的是升学率,而非孩子的身心健康。某学校教师在视频号曾感叹:“现在的孩子,你问他梦想是什么,他说考个好大学;你再问他然后呢,他却茫然了。”
没有精神滋养的生命,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再光鲜的外表,也掩不住内在的精神的荒芜。
三、重拾“育”人之道,点亮生命
真正的教育,,不仅是往脑子里塞满知识,更是在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育德,当从家庭开始,但父母若只问分数,不问品行,孩子自然唯利是图;育心,当从学校开始,教师若只看试卷的分数定等级,不教做人道理,学生终将成为的名利场中利己主义的精品。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教育的根本,是让人成为人,而非成为工具。若只教不育,何以为人?因为纵使人人满分,也不过是一群无魂的机器。唯有重拾“育”的智慧,教育才能真正点亮生命,而非仅仅填满试卷。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