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进化论:从独角戏到交响曲——关于如何有效开展家长会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家长会我真是有太多太多的思考了,多到一下子都不知该从何写起
作为班主任,我始终把家长会视为家园共育的重要纽带。每次站在讲台前,望着台下或疲惫或期待的面庞,都在思考:怎样的交流才能让这两个小时不沦为形式?从最初的照本宣科到现在的双向互动,这场持续的探索让我明白,好的家长会不是教育观的单方面输出,而是要在理解与共鸣中找到支点。
当看到家长主动要PPT、会后追着讨论育儿细节时,我知道这场同频共振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家长会的本质
家长会的本质是建立教育同盟,而非思想改造。当我们将"应该‘教育’家长什么"转变为"家长真正需要什么",对话的维度就发生了质变。
其实开好一场家长会不是那么容易的,家长们也都是业界翘楚,大半夜的跑到学校坐那里,如果没两把刷子,真的挺浪费彼此时间。
但是家长会从某种角度去想,它就是一场演讲,它遵循演讲的规律和特点,我关于家长会的思考可以从我开过的这几场家长会讲起。
从逻辑上分的话,可能是更容易说清楚一些,当然,家长会的逻辑也是建立在孩子幼儿园生涯的阶段划分基础上的,刚入园初识时的迅速彼此了解,中班关于孩子的年龄特点过程性疑惑,临近毕业时的沟通……
家长会1.0:我站在台上家长坐在台下
发布会式家长会
1.0时代的家长会像一场标准发布会,我认真备好所有"答案",却忘了思考家长真正想听什么。它更像一个模板:介绍班级情况、开展了哪些活动、生活、游戏、学习一一列举,最后再说说家长要配合的什么,这个模式没有大的问题,但是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效果,也许在初相识的第一次家长会,这个模式完全没问题,可以说是非常清楚有效,按模块告知孩子在我们班级的情况,方便家长尽快了解,但是如果每一次都如此的话,这个家长会的意义就很局限了。
家长会2.0:互动不是让家长配合表演
接着,我尝试了家长会2.0,这个阶段是想要有互动性,不想只是单方的输出,可是容易把双方的互动建立在单方的一厢情愿上,有效果,但是辐射面并不是非常广,这个阶段我尝试过“体验式家长会”和“主题式家长会”
体验式家长会
体验式家长会就是想让家长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孩子在园的生活、学习、游戏,没错,这个的前提是“老师想让家长去感受”,但事实是成人的经验、认知、关注点与孩子是很不一样的,同样是拼插乐高,面临的问题、难度系数和搭建的背景都是不相同的,这时家长们会很配合地参与,然后积极互动,但是并不能很好地感受和理解到小朋友在游戏中获得的成长,这种体验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成人的"假装游戏"比孩子更拙劣。那些精心设计的感动环节,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的独角戏。
主题式家长会
于是我又尝试了用“主题式家长会”,这个主题都是正向的,你比如“让花成花、树成树”、“月亮不圆,但也很美”……诸如此类用一个很艺术的标题来代表一种教育观,然后用一晚上的时间围绕这个教育观展开“洗脑”,这种方式相对于之前模版式介绍是进步的,这些教育观肯定是基于本年龄本班的情况思考得出的,但是观念这个东西,并不能通过一次家长会、一场讲座、一片微信推文就能转变的,观点相似的家长,不用很多的辞藻渲染他就认可,观点相悖的家长会有一套自己的育儿准则,也许会后他会思考,但是根深蒂固的“教育习惯”很难改变
其实有些也无需改变,这两种形式的家长会看似不同,但是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就是我想和你互动,互动关于我想让你接受的话题,这种方式的本质是角色不对等的,问题就是不容易同频,看似双向的交流本质但还是单向的输出让对方从表面上认可。
转折点:那份写满焦虑与疑惑的问卷
这次家长会的PPT拖延了很久,我一直在想,到底怎样的形式和内容才不辜负彼此如此宝贵的时间真正意义上达到有效呢?——是双向的交流,知己知彼是前提,我们互相带着期待,用点对点的互动代替泛泛而谈,于是家长会之前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关注的方面、育儿的困惑,然后家长会的逻辑也清晰简单:关于你的关注我想跟你说的,你的疑惑我们一起解答。
收回的答案让我失眠了:原来天天笑眯眯的朵朵妈妈在焦虑孩子在家挑食吃零食,总是西装革履的希希爸爸最头疼儿子在家里没事想看手机……那些藏在得体笑容下的真实困惑,终于从问卷里流淌出来。
家长会3.0:把会议室变成茶馆
集中解惑
有了这个调查问卷,思路就一下清晰起来,统计家长们的共性问题,然后结合我们在幼儿园的做法给予经验的分享,比如孩子磨蹭、在家挑食……我们就是采用扬长鼓励的方法,我戏称它为PUA大法,就是用正面夸的方式去代替抱怨,然后现场演绎我们在学校的做法以及对班级孩子实施成效,家长们哈哈大笑然后频频点头,然后用这种方式与家长分享了关于情绪、磨蹭等一些家长的育儿疑惑,关于老师想要传达的我不再是理论式或者案例客观描述,而是以经历者的身份去激情讲述孩子的精彩游戏,让家长感受到现场的氛围。
分组讨论
那一些大的话题呢?家长会开始之前,我们把教室里的桌椅摆成U型三个小组。签到后,家长们根据自己的困惑,选择坐在“幼小衔接”“二胎平衡”或“电子设备使用”的桌牌前。这样家长的首要疑惑一目了然,而且同组的人都面临着同样的疑惑,这样他们就有了更多的相同话题,也能更好地深度探讨交流,我们先组内研讨,然后依次面对疑惑大家先分享,其他小组补充,最后老师总结。我们听到了赫赫妈妈分享在碎片时间和小朋友一起玩数字打怪的游戏、可乐哥哥白纸化入学的成长经历、玥玥表哥分数与能力的成长权衡思考……家长的问题家长来解答,二胎家庭的家长回应独生子女家长“一胎照书养,二胎当猪养”的心态转变、家长们各自交流六带一家庭和一带二家庭的不同与无奈。
这次家长会之后,有家长感慨我讲述孩子游戏时的激情特别感染他,也有在微信上继续和我探讨关于严慈相济、严父意义话题的家长,我们在群里的互动更聚焦于孩子游戏中的成长,我不再是干巴巴的分享输出,家长也更能够去理解共情期待,而且群里从不冒泡的爸爸们对近期孩子们抓鱼抓泥鳅的话题聊天热度与日俱增。
这才是家长会该有的样子:没有标准答案,只有真实碰撞的火花。
我的实践后思考
这些家长会形式的改变,本质上是一场祛魅——当我们不再把教育当成需要展示完美的橱窗,家园之间才能真正看见彼此。家长不是等待指导的学生,老师也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那些关于孩子的焦虑、困惑、期待,原本就该铺在桌面上,成为共同成长的养料。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