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的对话,决定了他的认知上限
家的沟通环境或者说语言交流方式和内容,就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土壤。
孩子认知能力的差距,很多时候并非由天赋或智商决定,而是取决于日常我们和孩子对话的质量。
一般人对孩子沟通内容会分正向和负向:
负向则是强化防御性投射,正向则是自我内心系统性思考。
只有沟通语言越精确、越抽象、越具层次,孩子的思维结构就越复杂,越深入,也就是自我反省下的系统性思考。
如果孩子一生没有遇到所谓“贵人”,那么父母就是他的认知上限。
1
不少父母总觉得自家孩子聪明,但有时候和他聊天,却又感觉他说不清楚自己的想法。
别人的孩子能逻辑清楚地表达观点,有时候还能自己反省;自己家的孩子往往只能描述发生的事情,一问他自己的看法,就只会茫然地说“不知道”。
其实,这种差距背后的原因,不一定是智商高低,而是每天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每天家里的对话,看似寻常,却像土壤一样,决定了孩子思维成长的样子。
《语言本能》这本书里有句话说:“语言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自己。”
父母每天跟孩子说的话,就是孩子用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工具和材料。
小时候,每次试图参与家里的事情,父亲总是不耐烦地对我说:“跟你不搭噶!”“你管好你自己就行!”或者“你把书读好,其他的别管!”
长此以往,我开始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重要,也就渐渐变得不愿意主动表达。
但我又是个特别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每次提出问题,大人又总是嫌我“打破砂锅问到底”,表现得不耐烦。
慢慢地,我开始对书本产生了兴趣,自己从各种文字里寻找答案。
也正因为如此,我对文字和知识产生了持久的兴趣,总是不停地阅读,去提高自我认知。
但是这条路,真的靠毅力和时间,如果父母能引导,帮助更大,路更宽。
所以至今,才明白一个逻辑:如果孩子从小就在一个鼓励表达、鼓励思考的家庭环境里长大,他自然更可能拥有深入思考的能力。
相反,如果每天只是被简单重复的指令围绕,孩子的思考能力也难以得到充分发展。
2
下面我们来说说关于父母语言对孩子的影响,那么一个家庭语言氛围为什么会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我们又如何做?
一、语言决定孩子思考的基础
孩子的认知不是天生完善的,而是靠每天和我们的交流慢慢搭建起来的。
如果每天的对话都只是重复“吃了吗”“作业做了没”,孩子的思考能力也很难超越这些简单的问题。
比如,当孩子和朋友产生矛盾回家闷闷不乐时,有些会直接说:“肯定是你朋友不对,下次少跟他玩。”
而有些人则会耐心地问:“你们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朋友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有没有可能是你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
前一种做法,会让孩子习惯性地将责任推给外界,后者则帮助孩子学会冷静下来,反思问题的根源。
二、命令式语言限制孩子主动思考
不少家庭的日常语言非常简单重复:“快点写作业!”“赶紧吃饭!”“你看看别人家孩子!”
这些命令式的语言,听起来普通,却会慢慢训练孩子只懂得服从,不懂得思考。
当你突然问孩子“你怎么看”时,他往往愣住,只会说“不知道”。
其实,他不是没想法,而是从来没人认真听过他的想法,也没人引导他去表达。
三、培养独立思考的沟通语言
要培养孩子主动思考,家长可以调整平时的沟通方式,比如:
1、少些批评,多问一些开放式问题
比如孩子拖拉时,不要只会责备他:“你怎么又慢了?”
可以问:“你觉得今天什么地方比较困难?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
2、鼓励孩子表达疑问和质疑
当孩子对你的决定有不同意见时,不要直接否定,可以耐心听完,再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怎么样?”
3、日常聊天加入更抽象的词汇
比如和孩子讨论问题时,可以尝试使用“原因”、“结果”、“逻辑”、“策略”这些词。
孩子听得多了,自然就更容易理解和用上这些概念。
写在最后
每天和孩子说的每句话,像一颗颗看不见的种子,落在孩子心里,慢慢长成他的思想和未来。
也是为什么我们提倡,更谨慎地选择和孩子交流的方式。
你的随意沟通语言,也会带来随意的结果。
因为在这些日常的对话里,隐藏着孩子人生最重要的成长东西,这或许才是你能送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礼物。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