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不是“说点好听的”(方法有点多,感谢收藏)
有经验的正面管教讲师,在讲到“鼓励”的时候,一定都会强调一个词,叫“关注正面”,强调一句话叫“再糟糕的情况,都有值得被鼓励的地方”。鼓励,是一个不应该被“妖魔化”的词。
一、什么是鼓励?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看“鼓励”
如果我们只看到一些“鼓励”的句式,比如“你真棒”“加油哦”“继续坚持”,很容易以为鼓励就是“说点好听的”。
但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鼓励不是语言表面的修饰,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关系姿态。
阿德勒指出,人类行为背后有两个核心心理驱动力:归属感(爱)与价值感(能力)。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我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位置的”,“我是能够影响事情的”,他才会愿意自发地去合作、去尝试、去承担。
这种动力,不需要奖惩来维持。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行为最“糟糕”的时候,往往正是他最需要鼓励的时候。
不是为了让他“赶紧变乖”,而是为了帮他重新连接回内在的价值感。
阿德勒的学生、将个体心理学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Dreikurs)说过一句被广泛引用的话:“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他丧失的,是对自己有价值、被需要、被接纳、被爱的信心。
我们常希望孩子用“好行为”来赢得我们的认可,但现实是:孩子缺乏经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缺乏表达内心的高级语言与策略,于是他们就用各种大人眼里的“坏行为”来寻求这份归属与确认。
所以,不论孩子的行为“好”还是“不好”,我们都需要帮助他看见:他依然有价值,依然值得被理解与联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分清:鼓励与夸奖(或表扬、赞美)并不是一回事。夸奖关注结果,是一种评价,从大人角度出发,通常伴随着“我来判断你”的高位感,比如“你真棒”“你赢了比赛”“我太满意了”。
这是一种“我定标准,我给你打分”的方式。
鼓励关注过程,是一种尊重和理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捕捉他正在努力的部分,比如:“你在坚持做这件事”“我看到你试着想办法自己解决”。
它不是评价,而是平等的看见。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夸奖容易让孩子依赖外在的评价系统,形成“别人满意我才有价值”的信念。
鼓励是在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内在感受系统:“我在努力”“我能影响”“我被看见”。
真正的鼓励,不是控制,不是奖励,更不是情绪勒索。它是这样的一种眼光——在孩子前行的每一步里,寻找他已经拥有的力量感,并陪他一起找到继续成长的方向。
二、鼓励的重要“技能”:关注正面
如果说鼓励是一种关系姿态,那么“关注正面”就是我们能练出来的关键技能。关注什么,就在放大什么,这句话经常被用来警告大家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比如这样的短视频“你总是说孩子拖拉磨蹭,孩子就会拖拉磨蹭。”也正是因为大家更容易关注负面。所以,很少有人来传递如何可以做到“关注正面”。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课堂中,有很多家长(包括我)在一开始学习鼓励,要关注正面的时候,心理有个OS就是,“那个鬼样子的时候有什么正面?!”,“这是要我自欺欺人嘛!”正面并不意味着忽视问题,也不是对孩子的行为粉饰太平、强行积极。它的意思是——即使在混乱、不顺或令人头痛的时刻,我们也能训练自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正在尝试的、哪怕一点点值得肯定的那一部分上。
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我们非常清楚,这个时代,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是多么的重要。
“再糟糕的情况,都有值得被鼓励的地方。”比如,孩子写作业写到一半走神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你怎么又走神了?”关注正面的眼光,会先看到前半段:“你刚刚那十分钟挺专注的,接下来需要怎么调整一下吗?”
再比如说,我们在讲约定的跟进与执行时,会跟大家强调,刚开始要去强调看到孩子做到的,而不是做不到的,这样才能让孩子对于执行约定更有信念感,也不会因为屡屡被指责而直接“毁约”。
有人问:“孩子发脾气扔东西,这个时候有什么正面啊?”我无法回答,因为我感觉此时此刻可能需要的是“共情”。(我这么写不是因为我跳戏了,而是提醒大家,不要一个工具死磕,情绪激烈的时候,先去共情。)
我可以提供几个关注正面的。但坦白说,这不是几句万能句式可以涵盖的事,我们可以慢慢往这个方向靠近。关注正面一本《儿童发展心理学》,或者《捕捉儿童敏感期》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看不到“正面”,是因为我们误把“发展阶段”当成了“行为问题”。
如果我们不知道三岁的孩子会因为自我意识初现而常说“不”,不知道七八岁开始出现精细动作的稳定发展,那我们很容易把“发展中的不稳”误认为“故意捣蛋”“不配合”,不是眼光有问题,而是用错了尺子。
关注正面不是练嘴
是先修正我们的认知框架。(做家长真难)关注正面降低期待这是“关注正面”最难的地方,因为你得先承认:眼前这个孩子,可能暂时或永远真的做不到你希望的样子。(扎心不)如果你的内心预设是“他应该早就懂了”“他为什么不改”,那么你其实没有空间去看见“他已经比昨天多坚持了三分钟”“这次他忍住没顶嘴”。
有孩子对我们说“孩子的全力以赴都被家长看成全力应付”放下“应该”,才看得到“正在”。
关注正面观察细致“
关注正面”不是“看到他做对了”那么简单,而是训练自己去识别微小的变化、细节的信号。
比如,他以前写作业拖到晚上十点,这次九点半坐到桌前了。考试都没及格,但这次计算题全对了。能看到这些,除了我们自己能够感到孩子在变化,孩子也能感知到自己的重要。
关注正面描述,
而不是评价描述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晰的认识,而评价只让孩子学会依赖外部的好坏标准。长期只听评价的孩子,容易发展出这样的信念:“我是谁,取决于别人今天满意不满意。”其实描述真的还挺考验功力的,我们带着自己的三观看世界,很容易加上一些评价词。我们在课堂中有练习描述的环节,特别有意思,请一位志愿者坐在那里,大家对她描述而不要加入评价。说着说着,就出现了“温暖的笑容”,“有气质”、“高冷风”等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大家都深刻体会到了描述的来之不易。
那我这里不要赘述描述多么重要了,但是给大家几个简单实用的技巧
▶️描述tips1:能不能被画下来?
如果你说出的这句话,能被画成一幅若干人可以画出来的“八九不离十”的画面,那大概率是描述;画不出来,说明你加了评判、模糊词或情绪。
举个例子:“你有点懒懒的”——画不出。因为“懒懒的”因人而异,有的是坐着不动,有的是神情涣散。“你坐在椅子上,眼睛看着窗外,手垂在膝盖上”——这就是描述,一张画就能画出来。
▶️描述tips2:
假装你是录像机录像机不会对模特说“你态度不好”,但它会“录到”你站起来、语气提高、说出“我不管,我不想做了”这个过程。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把情绪剥离开,看事实。
▶️描述tips3:
用“我看到/我注意到/我听到”起句这些开头天然地引导我们聚焦在具体行为,而不是情绪化表达。“我看到你坐下来打开练习本”“我注意到你今天主动把书包收好了”“我听到你刚才说‘我想一个人呆会儿’”
▶️描述tips4:
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形容词容易走向判断,比如“懒”“可爱”“懂事”,动词则更指向“行为”本身,让孩子知道自己具体做了什么。
举个例子:“你今天很努力”→“你练习了三遍,每次都比上一次多记住一点”“你不认真”→“你刚才边写边玩橡皮,写了半行就停下来抬头看天花板”
关注正面tips5.
从“还做不到”中,看见“已经在靠近”的部分这句话,是我自己作为一个妈妈、也作为传播者,常常拿来提醒自己的,当然,我也常常用这个来鼓励我自己。
不是每件事都需要孩子“做到”,有时候他正在“靠近”就已经很了不起。
比如:他以前写作业只靠你盯,这次自己坐下三分钟;他以前一生气就摔门,这次说了句“我不想讲话”就回房间了;他以前假装“我不在乎”,这次小声嘀咕:“你说这话我不舒服”。
这些“差一点”的部分,是成长过程里非常珍贵的证据。我们越能在这些地方给予回应,孩子越容易建立一种内在信念:“我在变得有力量。”我们关注什么,就在放大什么;回应什么,就在养育什么。这正是鼓励真正开始发挥作用的地方。
三、鼓励的四个特征
说了这么多,我们不妨把“什么是鼓励”更清晰地梳理一下。如果你想判断一段话、一个回应到底算不算鼓励,可以用下面这四个特征做个小小的自检。
1. 平等关系而非居高临下
真正的鼓励,是关系上的平视,而不是“我来评价你”“我决定你是否值得被夸”。哪怕你是大人,也可以说:“你有你的节奏,我看到你在靠近了。”而不是:“不错不错,这次你终于让我省心了。”语气里有没有“优越感”,孩子是能感觉到的。鼓励的前提,是尊重对方此刻所处的位置。
2.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很多人夸孩子,只会夸结果:“你得了第一名,太厉害了!”但鼓励关注的是过程中那个愿意努力、试图靠近、没有放弃的孩子。比如:“你这次多背了十分钟单词,比上次坚持久了。”“你明知道有难度,还是试着写了第一题。”这类语言不会制造比较压力,而会激发孩子去积累自己的努力感。
3. 面向内在而非操控行为
鼓励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价值系统,而不是为了让他听话、配合、表现好。当孩子说:“我想再试试”,我们回应的不是“好乖”,而是:“你似乎越来越相信自己能做到。”这是一种把控制权交还给孩子的语言,不是大人来操控行为。
4. 描述而非评价
我们已经在上一节详细展开了这点,这里简要回顾:描述是:“你把玩具收起来了,还按颜色分类放好。”
评价是:“你真是个有条理的好孩子。”描述帮助孩子看见自己的行为,评价让孩子看你的脸色行事。
你可以这样理解:真正的鼓励,是一种“看见他的努力,而不是操控他的行动”的方式。
它不是话术,不是糖衣,而是一种态度——相信孩子有能力、有意愿、有属于自己的节奏。
三、 “闭嘴”时刻
闭嘴是一种温柔的退后,一种克制的让渡。
但是也有我想要拒绝的部分。
1. 我为什么不支持“闭嘴给钱”
“闭嘴、给钱、撤退”这句话这几年流行起来,不少人当成了育儿新共识。看上去有一种表面上的“尊重感”,不给压力,不干涉,还给资源和自由,看起来像是给了孩子最大的成长空间。但我始终持怀疑态度。
一方面,它常常是家长在关系里反复碰壁、感到疲惫后的一种”自暴自弃“。不是放手,而是无力与放任——“我说也没用,那我就不说了。”更让我拒绝的是,我认为这是一个对“孩子会自然长大”的误解。
孩子不是野生动物,不是自然长成一个社会人的。我刚学习了”复原力“的课程。课程里有一个年轻人,是一位男士。他表达了自己因为抗争那个约束的盒子而跳出盒子之外后的困顿,以及要处理的困扰。
当然,他说的很轻描淡写,但是作为一个妈妈,也作为一个经历过反复摇摆和挣扎的青春期的人,我深刻感受到:人,不是只靠吃饭、长高、独处就能成长。
一个人的社会属性,需要在关系里慢慢建立起来:从回应里,学会“我是有价值的”;从倾听中,感受“我的感受可以被接住”;从对规则、冲突、协商的处理中,理解人与人之间是可以靠近、可以调整、可以修复的。
这些体验,是构成孩子“我是谁”“我和他人是什么关系”的社会基石。不是天生具备的,是关系一遍一遍交出来的。
退一万步说,丛林法则,不是我们在人类社会中提倡的吧?如果我们把“闭嘴”变成彻底的退出,把“给钱”当成全部回应,孩子确实不再被干涉,但也不再被看见。
他会越来越依赖结果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越来越怀疑自己到底值不值得被在意,越来越不确定:“我的需要可以出声吗?”所以我不反对安静,也不反对尊重边界,那么——
2. 什么时候需要闭嘴
如果我们谈“闭嘴”,那我们得谈清楚哪种沉默是爱的克制,哪种沉默是关系的撤退。
闭嘴是一种信任和等待,你选择暂时不说,但依然在场。
光说不练假把式。
我自己在教养孩子、陪伴家长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闭嘴时刻”,希望能够帮大家有些可参考的生活场景:
1. 当孩子正在强烈情绪中,说什么都是在火上浇油哪怕我们有100句话想说,也要先憋住,无言的拥抱或者安静地走开,都是让孩子体验自己情绪流动的好机会。
2. 当自己的情绪还没过,说出口的都是伤害如果我们不能好好说,不如先不说。对话需要两个清醒的人。
3. 当孩子已经在慢慢调整,而我们只是“怕他搞砸”时信任有时候比提醒更有力量。他不需要被“再提醒一次”,他需要被“看见一次”。(参考上文中的方法)4. 当他说“你别说了”的那一刻很多话孩子已经“听够了”。那一刻,尊重他的边界,比说一句“为你好”更有力量。
5.当我们已经说了什么,而他沉默的时候孩子是在告诉我们:此时此刻此种情况,我不想被你盯着。尊重他独处的需要,不要以为“要说点什么做点什么才是负责”。相信孩子有独处的能力,也是一种信任和尊重。沉默并不总是对抗,很多时候是防御。如果我们还想靠声音敲开门,关系只会更僵。
我们的闭嘴可以让孩子把焦点从“我要怎么回应我妈/爸”转向“我是怎么想的我可以怎么做”,孩子的自我建构过程,正是在这个空间里开始的。
安静,也是一种回应。
写在最后
天地如此广博,养育从来没有非黑即白。我依然想说我的老生常谈“不要怕犯错,相信孩子是一个有愈合能力的生命体,而我们总有机会去调整和修复。”
汇总一下,鼓励不是漂亮话,不是技巧堆砌的语言模版。它是一种关系姿态,是一种信任,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行动,可能是客观地描述,真诚地致谢,或者是安静地退场。我们说“关注正面”,不是为了装作一切都好,而是因为我们深知,在这个竞争和评价都过于密集的时代,一个孩子要在心里长出“我可以”的信念,有多么难得。
所以如果各位愿意的话,可以尝试给自己的孩子一个鼓励。
1. 描述式鼓励——清晰描述孩子具体的积极行为
2. 启发式鼓励——关心感受、听想法、问方法
3. 感谢式鼓励——对贡献、努力致谢
4. 赋能式鼓励——对孩子表达信心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