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从优点出发去激励孩子
一、
几天前,我跟着学校年轻的同事去家访。孩子父母都在本地一家知名公司里上班。爸爸很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
妈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性格随和、谦逊,愿意接受老师的建议教育孩子。孩子聪明,喜欢机械方面的书籍、视频,课余时间都会去了解这方面的资料,可以用“痴迷”来形容。
问他高铁方面的知识,更是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但孩子性格敏感多疑、脾气暴躁,三年级之前在教室里动不动就大喊大叫,甚至有时上课也会低声叽咕,念念不忘,扰乱课堂。
二、
如果从该孩子的目前性格来看,多半不受人欢迎:同学无心的一句话,他可能就大喊大叫;上课正在认真听着,忽然旁边传来他一阵紧箍咒似的念叨……
这些岂不让同学大为扫兴,让老师脑壳发疼?但该班主任老师责任心很强,很有智慧,没有紧揪孩子的毛病不放,而是联合科任老师和家长,不断地发现孩子优点,不断地在班上表扬。
孩子因此信心大增,学习成绩(特别是科学)噌噌直上,进步明显。成绩好了,孩子对自己的观照也清晰起来,他知道自己脾气不好,所以时常克制。再加上老师和家长配合,指导他调整情绪的方法。
这学期四年级结束,这孩子已经慢慢步入正轨。家长满怀感激。
三、
很庆幸这孩子遇到这么负责任的老师和愿意配合的家长。很多时候,老师和家长会不知不觉地被功利心带偏,常常陷入一个误区:紧紧揪住孩子的毛病不放,一股脑儿抓成绩。
作业写错几个字,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是日常行为中一点小偏差,都能让大人们如临大敌,开启 “纠错模式”。
但大人们是否想过,这样做可能会适得其反呢?
其实,不久前,一个用衣架打自己孩子的母亲,把视频发在了家长群里,正说明了这种心境。
四、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被批评、纠错的孩子,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严重打击。
就像一个总是被指出画作这儿不好、那儿不对的小画家,渐渐地,他可能连拿起画笔的勇气都没有了。
因为在不断被否定的过程中,孩子会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似乎做什么都是错的,内心充满了挫败感。
为了强调这种做法的不妥,再举个司空见惯的例子:有位妈妈,孩子每次写作业时,她都会坐在旁边,一旦发现孩子写错字、算错题,就立刻打断孩子,严厉地指出错误。
一段时间后,孩子对写作业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一提到写作业就满脸痛苦,成绩也不升反降。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们以为的 “严格要求”“及时纠错”,在孩子眼中,却是源源不断的压力,让他们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负重前行。
五、
正如教育专家林格先生说的,清除杂草最好的方法,不是一次次地拔除,而是种植一棵大树。
当大树茁壮成长,枝叶繁茂,自然而然就会遮蔽杂草生长所需的阳光和养分,杂草也就渐渐消失了。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孩子哪怕一点点的优点上,不断给予夸奖和鼓励时,这些优点就如同那棵大树,会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从而让那些所谓的 “毛病” 慢慢失去生存的土壤。
六、
比如,一个孩子平时有些胆小内向,但在一次班级活动中,他勇敢地站起来回答了问题。
这时,如果父母能够及时捕捉到这个闪光点,真诚地夸奖他:“宝贝,你今天在课堂上勇敢回答问题的样子太让妈妈骄傲了!
老师也非常高兴,特意打电话告诉妈妈这件事。
你看,你也可以这么自信和勇敢。” 孩子听到这样的夸奖,内心会充满喜悦和成就感。
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激励他在未来更加主动地挑战自己,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
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本性就是渴望受到赞赏。”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内心更加渴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与夸奖。当孩子因为优点被夸奖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进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主动去发扬优点,克服不足。
自然的,所谓的缺点也会在积极的进取中不知不觉得到修正。
八、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从优点出发的。
哪怕只有一点点闪光点,也要抓住它,放大它,让它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就像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认为某个孩子聪明有潜力,并给予积极的期望和鼓励,这个孩子往往会表现得越来越好。
所以,教育的真正开始,不是批评,而是欣赏;不是打压,而是激发;不是拔草,而是种树。当您愿意种下一棵树,您会发现:杂草,早已悄然消失。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