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纠结!宝宝睡觉对光线的需求在这里!
我们一直说,为了保证宝宝的睡眠质量,建议晚上为他打造一个全黑的睡眠环境。
这当然属于理想状态,真的落到生活中,有不少小伙伴就犯了难,因为发现做到卧室整夜全黑真的是太困难,然后情不自禁陷入了“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的焦虑里。
那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夜晚睡眠时,环境光线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搞清楚,光线和睡眠之间的关系。
科学研究表明,黑暗的环境对于睡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周围环境变暗时,人体的生物钟会接收到信号,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量会增加。
褪黑激素就像是身体的 “睡眠开关”,它能够调节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帮助人们更快地进入深睡眠状态,提高睡眠质量。
深睡眠对于宝宝的身体恢复、大脑发育以及免疫力提升都极为关键,这是因为,在深睡眠过程中,人的身体会进行一系列的生理调节,如组织修复、激素分泌(比如生长激素)等,这对于宝宝的成长发育是不可或缺的。
先来说结论:最好是,但别强求。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内心在翻白眼,心想九月麻麻你说的这是什么没有立场的话!
不要着急,给点时间听我解释——
因为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个体,对光线的敏感度和接受度存在着明显差异。有些宝宝可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能够迅速入睡,并且睡眠安稳;而另一些宝宝则可能会因为黑暗而感到害怕、不安,影响入睡的速度和睡眠质量。
如果你家宝宝是第二种情况,我们自然不能以牺牲宝宝的睡眠质量为前提,去追求卧室环境的全黑,毕竟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宝宝睡得安稳,而不是执行所谓的标准建议。
所以说,理论中的最优做法虽然摆在那里,但执行时我们还得看情况。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他们可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对黑暗的认知,突然处于全黑环境中,会缺乏安全感,进而哭闹不止。
而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部分小朋友可能会逐渐适应并喜欢上黑暗的睡眠环境,这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生长激素对于宝宝的身高发育确实起着关键作用。而有研究认为,褪黑素的分泌情况与生长激素的分泌存在一定关联。黑暗环境促进褪黑素分泌,而褪黑素可能间接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
所以,黑暗环境有助于促进生长激素分泌这个说法确实是成立的。
不过!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开小夜灯这种微弱的光线一定会干扰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孩子身高。
所以建议依旧是:宝宝夜间睡眠时,能接受全黑环境当然最好,但是如果他有特别需要,在入睡时必须开着小夜灯,大家也不要觉得“天塌了”。
光照时长确实会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
长期处于光照时间过长的环境中,可能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节律,进而可能对生长激素的分泌产生间接影响。
但是,如果宝宝需要入睡时开着小夜灯,我们完全可以在他睡熟后将灯再关上呀。对于宝宝睡觉时开小夜灯这种短时间、低强度的光照情况,对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所以,还是那句话:道理确实没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灵活看待,别让多读书成为焦虑的根源。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同样没有足够的科学研究能够直接证明。
性早熟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比如遗传、饮食、环境激素等。虽然有观点认为,夜间长时间的光照可能会干扰内分泌系统,从而增加性早熟的风险,但小夜灯所产生的微弱光线是否会导致性早熟,还缺乏明确的科学定论,看到这,你知道我又想说什么了对不对?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在孩子睡觉时营造全黑的环境。这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分泌褪黑素,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
但是,如果孩子害怕全黑环境,家长也不必过于强求,可以考虑使用柔和的夜灯,比如选择那种光线偏暖黄、亮度较低的夜灯,同时要将夜灯摆放在低于床面的位置(崔大夫的建议是可以距离地面10cm左右),这样可以减少光线直接照射到宝宝眼睛的可能性,并且在宝宝睡着后,尽量将夜灯关掉。
这样既能在宝宝睡前给予一定的安全感,又能在他进入睡眠状态后,最大程度地减少光线对睡眠的干扰。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帮助孩子营造良好的睡眠氛围,比如保持卧室安静、调整合适的室内温度和湿度等,之后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逐步引导他适应相对黑暗的睡眠环境,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最后再总结一下:宝宝睡觉是否需要全黑环境,要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我们不仅需要考虑科学道理,更需要关注宝宝的感受,灵活调整睡眠环境哦。
摘自崔玉涛养育中心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