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朝晖,教育学博士,研究员
著名教育学家、教育评论家
每个人的教育学本身不是通用工具,不同人的教育学可能具有相互借鉴作用,但不具有相互替代性,不能用李四的教育学去教育张三。只有将每个人的教育学写得具有不可替代性,才可能是其真正需要的,且这种不可替代性需要通过不断探索个体变化的成长状态和产生的成长需求来维持。
所以,为每个人写教育学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与个体成长同步或稍稍超前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可能伴随一个人的一生,在他出生之前就已开始,而在他去世后也未必结束。历史上已经有人以写传记、成长档案或其他的研究方式对一些人的成长发展做研究,这实际上就是在写关于这些人成长发展的后续教育学。为每个人写一本教育学的挑战在于,要将写作的时间前移到个体成长过程之前,尽可能对个体成长提供学理上的参考和指导,而非仅仅进行事后的研究。
确保每个人的教育学具有不可替代性,与过去追求教育学的通用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路径。为了保持或提高不可替代性,为每个人写教育学的时候需要尽力做到:一是要持续、全面、深入地了解个体的成长状态和需求。基于这些信息,为成长个体编写的教育学应深入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并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构建出与之相契合的体系。每个个体的成长状态和需求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基于这些信息构建的教育学体系将是有根基、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二是要不断追求提升所写教育学对个体成长发展的价值。即便到了人人都有一本教育学的时候,不同人的教育学对其成长发展的价值和效能也会有所不同。提高教育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对个体成长发展的切合程度,特别是尽可能把握、处理好个体成长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关键发展阶段与时机,才能有效提升教育学对个体成长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要尝试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成长问题,在提高不可替代性上发挥关键作用。三是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开辟新境。陈旧、简单重复的内容和理论就不具备不可替代性,低位次的常识性知识也不具备不可替代性。要精心筛选内容,不断在为每个人编写的教育学中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以提高教育学体系的集成度,从而保持其不可替代性。四是发现并解决独特个体的独特问题。每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必然存在自己特有的问题,无论这些问题或多或少、或简单或复杂。教育学者应在了解当事人成长状况与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炼问题,制订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精心实施方案。具备这些内容,就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教育学。
教育学的上述特性越强且越稀缺,不可替代性就越显著。
当越来越多的个体有自己的教育学时,他们的天性更有可能得到充分发展,构筑起自己独特的教育知识集成。这将使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形成不可替代的组合,并有效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当这种组合的独特性和稀缺性越强时,就越能为个体的成长发挥更强的不可替代性作用。
(来源:储朝晖著,《集成人学教育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25年。)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