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夸,才是真正的教养力
夸奖,是每个家长和教育者都会用的工具。
但也是最容易“用错”的工具。
你可能真心想鼓励,却无意中给了孩子压力;
你可能想让孩子更有信心,却制造了他不敢失败的阴影。
心理学研究早就提醒我们:不恰当的夸奖,会破坏孩子的内驱力、好奇心,甚至冒险精神。
而真正有价值的表扬,不在于说了多少“你真棒”,而在于你是否看见了孩子背后的努力与成长逻辑。
1.
真正的表扬,不是讲结果,而是看见努力的过程
很多家长喜欢说:“你这次考得真棒!”
但孩子的内心却在想:“如果我下次没考好,还值得被喜欢吗?”
夸奖不能只停留在结果表面,更应该锚定在过程中的努力、专注、坚持或创造力上。
当你说:“你这次每晚都自己安排复习,这种自律让我佩服”,你是在夸行为、夸品质,而不是给结果贴标签。
孩子从中学到的,是“我可以掌控进步”,而不是“我必须维持完美”。
2.
夸奖不当,是一种隐形的压力
“你真聪明!”
听上去像是赞美,实则可能在无意中设下“不能失败”的陷阱。
因为一旦失败,就仿佛否定了“聪明”的身份。
研究显示,被贴上“聪明”标签的孩子,更容易害怕挑战、回避困难。
真正健康的表扬,是让孩子敢于走出舒适区,面对失败不自我否定。
表扬的目的,不是固化身份,而是点燃内驱。
3.
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别用假夸奖安慰
有的家长为了“正面引导”,在孩子明显没用心时强行夸一句“也不错啦”。
这反而让孩子更困惑:你说的是真的?你在敷衍我?
当没有值得表扬的点时,最好的回应是——诚实但温柔的反馈。
“今天的确有些地方没发挥好,我们一起来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
给出真实但不评判的空间,才能让孩子愿意自我反思、主动改进。
4.
用“庆祝感”强化孩子的内在动机
不要小看一次击掌、一句“我真的很为你高兴”,甚至一个温暖的拥抱。
当孩子感受到你的情绪共鸣,他们会自然建立起“我做得好 → 被认可 → 愿意继续努力”的积极回路。
尤其在运动、创作、合作等非考试类场景中,我们更应该借助肢体语言和语气,庆祝成长的每一个微小节点。
有情绪温度的表扬,比干巴巴的“真棒”更能触动人心。
5.
表扬,是一种引导思考的沟通艺术
“你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吗?”
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问题,实则是帮孩子把“行为”转化为“能力”的黄金钥匙。
当我们鼓励孩子复盘——我是怎么坚持到最后的?我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的?
他们就会逐步内化出属于自己的成长逻辑。
这样,表扬不仅鼓励了行为,也塑造了思维模式。
写在最后
孩子不是因为被表扬才变得优秀,而是因为你看见了他的坚持、努力、创意与进步,他才愿意继续变得更好。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