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谈活动是师幼围绕核心话题共同开展的集体谈话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但在传统的晨谈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以教师为主导,幼儿表达机会较少、兴趣不高;谈话内容局限,主题单一;师幼互动频次低,晨谈效果不理想等现象。
以大班幼儿晨谈活动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退二架三助”的策略,有效提升晨谈活动的师幼互动质量,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提高幼儿的语言、认知与思维等能力。
一、退:教师“退后”,让幼儿成为晨谈活动的小主人
当教师主导了晨谈的主题、内容与方式时,幼儿就成了被动的接收者,教师越“用力”,幼儿越“无语”。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象,我园秉持“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将晨谈的主动权还给幼儿,建立“我”感的谈话氛围与环境。
(一)谈什么,由“我”来定
打破教师“命题式”“规定式”的晨谈主题选择常规,将选择权还给幼儿,师幼一起商定最新的晨谈主题。晨谈主题的范围、内容与幼儿的兴趣和生活紧密相连,如游戏计划的展示、班级突发事件的协商解决、亲子活动的精彩时刻分享、班级规则的制订与修改、新闻播报等。
当然,放权儿童并不是放养儿童,晨谈时师幼需要共同遵守晨谈规则。例如,为了让晨谈活动更高效,师幼约定:每日的晨谈活动在主题确定后要有一定的计划,该计划由师幼协商制订,并在班级晨谈墙上进行展示,以便师幼能对每次的晨谈活动“心中有数”。
这项规则的执行让晨谈有序又有质。同时,计划表的制订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做事的计划性,便于幼儿为晨谈分享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强师幼互动、幼幼互动,让每个幼儿成为晨谈的小主人。
(二)怎么谈,“我”能决定
传统的晨谈活动一般是教师与集体、小组或个别幼儿的谈话活动。在实践中,教师对谈话形式进行了创新,实现了谈话形式的多元化。
1. 圆桌论坛式
适用于小组商谈,一般用来制订小组游戏计划以及游戏后的反思与总结。在这种谈话活动中,幼儿之间是平等的,教师是“隐身”的,只在幼儿需要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其他时间只做倾听者、观察者和记录者。
2. 多对多式
一般用于游戏分享,小组幼儿在游戏后将他们的游戏心得与反思分享给全班,并负责解答同伴的疑问。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将他们的多元表征作品一起分享给大家。教师这时的身份是参与者,可以通过关键问题的提问来引领晨谈活动的走向,帮助幼儿进行经验的提炼、迁移与巩固。同时,教师也是倾听者与记录者,为进一步支持幼儿游戏做好准备。
3. 一对多式
这里的“一对多”不是传统的教师说、幼儿听,主要以幼儿发起的互动为主。“一”指的是主动发起互动的幼儿,互动对象可以是教师、成人和同伴等多元主体。
多元主体既可以成为幼儿分享经历的共情者,也可以是问题解决的共行者。多元主体在关键时候的稍加“点拨”,常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名幼儿在晨谈时将自己搭帐篷遇到的难题“打绳结”抛给了大家,多名幼儿现场展示了自己打绳结的方法,让该幼儿若有所悟。
教师又用多媒体展示了多种绳结的打法,拓宽了幼儿的视野。之后,教师在区域提供了绳子和各种绳结打法的图示,支持幼儿在区域游戏时试验,并建议幼儿在游戏时验证“哪一种绳结最方便、最牢固”。
教师“退后”,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不闻不问,而是要学会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发挥幼儿在晨谈活动中的小主人作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多元表达,让晨谈活动灵动起来。
二、架:巧用“支架”,让幼儿想说、敢说、有话说
很多时候,幼儿不是不想说,而是不知道说什么、怎么说,这主要与幼儿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大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谈话时往往需要借助具体情境、物体或者表征符号来辅助表达。
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晨谈活动中提供以下几种“支架”,助力幼儿想说、敢说、有话说。
(一)情境支架:勤用多媒体资源
教师将幼儿游戏、活动时的场景通过照片、视频、录音等方式记录下来,在晨谈活动中展示,再现当时的具体情境,便于幼儿理解与表达。这种“支架”在解决班级冲突事件时尤其有效,有利于当事的幼儿借助场景回放审视自己的行为,也有利于全班幼儿一起学习处理类似事件的方法。
在游戏分享环节,这种直观的“支架”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既有利于分享的幼儿清晰完整地表达、巩固自己的游戏经验,也有利于其他未参与的幼儿建构属于自己的新经验。
(二)思维支架:巧用多元表征
分享前,幼儿可以用文字、符号、绘画、诗歌等多元形式进行表征,在晨谈活动中根据表征单进行分享。
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幼儿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幼儿前书写习惯的培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分析和概括等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经验支架:智用家园共育
家庭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场域,对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有着重要影响。教师根据班级课程的开展情况,适时地让家长卷入幼儿园的活动,让家庭成为幼儿生活经验积累、迁移的共生场。
例如,开展“车轮滚滚”主题活动中,一名幼儿在做家庭小任务认识交通标志时,发现了从未见过的驾校标志。他在家长的协助下了解驾校的相关知识,制作了“驾校我知道”分享单,在晨谈活动中与其他幼儿分享,萌发了班级幼儿对考驾照的兴趣。
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发动家长带领孩子一起了解考驾照的相关经验,并在班级开展了“驾照科目考试”“考驾照开车”等系列活动。教师及时将班级动态与家长分享,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参与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意义,也使得家园合作更为密切。
三、助:助力“在场”,让互动有情、有力、有质
高质量的晨谈活动具有师幼关系平等、视角平行融合、思维同频与情感共鸣等特点。因此,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需要助力师幼共同“在场”。
(一)以坚定的儿童立场保障儿童“在场”
教师只有坚定儿童立场,相信儿童是具有独特思想、完整的人,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在组织晨谈活动时才敢于“赋权”儿童,让儿童“在场”,成为晨谈活动的主人。
例如,晨谈时幼儿分享了他们在沙水区用PVC管建桥时遇到的问题:桥面不平、太滑,无法通行。教师敏感地抓住这些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建桥?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些材料?引导幼儿用思维导图记录下他们认为可以使用的材料,并在下一次游戏时进行验证。
教师利用晨谈活动鼓励幼儿梳理自己的问题和实践经历,积极探寻解决的方法。经过多次探索,幼儿建造出积木桥、轮胎桥、木梯桥等形式多样的桥。
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团讨、晨谈与游戏中得到了质的提升。
正是因为教师相信儿童,让儿童“在场”,晨谈活动才能够成为幼儿经历分享、经验梳理、问题探讨的物理场域与心理场域,实现师幼、幼幼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以良好的关系场助推师幼共同“在场”
安全、信任、支持的师幼关系,是实现良好师幼互动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量,转变主导晨谈活动的惯性模式,重在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深入观察与深度分析,及时了解和回应幼儿在晨谈中的情感与需要,让有意义的事、有创造的事、有体验的事成为互动的契机和条件。
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场,首先,需要教师身心都“在场”。虽然教师常常身兼数职,但是首要的应该在教育现场,抛弃其他干扰,关注幼儿。其次,教师要引导幼儿“上场”。教师持续了解幼儿、倾听幼儿,才能读懂幼儿,在组织晨谈活动时,才能跟得上幼儿的节拍,及时“上场”支持,适时“退场”观察,让互动松弛有度。最后,需要师幼共同“在场”。
教师要能够理解、融入幼儿的生活世界,以平视的眼光去看待幼儿,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及时回应和支持幼儿在晨谈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尊重幼儿在晨谈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幼儿成为晨谈的“主人”;巧用“支架”,鼓励幼儿在晨谈活动中学会用清晰、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想法,用多元表征的方式记录、整理、归纳游戏和学习活动;做有准备的教师,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丰盈自己,坚守儿童立场,相信儿童的力量,助力晨谈活动的共同“在场”,让师幼关系更紧密、互动更有力,实现晨谈活动互动质量的持续提升。
声明:发表此篇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综合来源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info@chinayoujiao.com,联系电话:4007885161